“安上,那你说为父该如何是好呢?”金日伦被自己的儿子说得心烦意乱,拿不定注意了,居然向自己的儿子讨教起来。
金安上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父亲大人,其实答案一直都在您自己的心中,只是您一直都不愿意承认,都不愿意执行罢了。
儿子这里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姑姑给您提的建议是最好的,以守孝为名,不入朝廷,就不会粘惹上任何的是是非非。
中策是:青州刺史隽不疑刚刚被右迁为京兆尹,您可以趁机请求调任青州刺史。有姑父和卫将军在,您就能够像当初的姑父一样,在青州刺史的位置上呆到长安城中两方面冲突彻底爆发之后,再想方法回来。这样的话,也同样可以避免搀和到朝堂上的政争当中去。
下策是:父亲大人您直接投向霍光一系。不过,这个策略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父亲大人您是姑姑的弟弟,即便您全心投靠大司马,可大司马却未必会完全信任于您。第二,您投靠了大司马,也就意味着与姑姑那一边彻底决裂了。
姑姑、姑父和卫将军虽然不理朝政,但是,他们依然是一股势力,若是大司马有什么不当的举动,两方势力未必能够像现在这般融洽地相处下去。所以,儿子不管您最终选择哪一种策略,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免事后后悔。我想,若是伯父在的话,他一定不会有这样的顾虑的。”
金安上的最后这句话,意思非常明显,若是金日磾还在世,他一定是归属于姑姑这一系的。
“我儿真是长大了!”金安上听完后,欣慰地不断点着头,说道。
在金日磾兄弟的子女中,金安上的年龄最大,也最聪明,金日磾在世的时候,也极为看好这个侄子,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将金安上送进宫一起当刘弗陵的伴读了。
转过天来,正如金知蝉所预料的那样,为了彰显对金日磾的宠信,霍光向刘弗陵请示过后,下旨意任命金日伦为少府。
少府是九卿之一,是皇帝陛下的大管家,管理皇帝的个人财产收入。既是天子近臣,又是皇帝的个人财政主官,其官职不可谓不重。
让霍光没有想到的是,金日伦在当天,便上奏章主动推却了。在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金日伦决定还是接受姐姐金知蝉和儿子金安上的建议,选择为哥哥和母亲阏氏一起守孝。
此奏章一经上呈,立即被朝中的儒生们传为佳话。
金氏兄弟是什么身份,他们可是战败之后被汉军俘虏的匈奴贵族的王子,金日磾主动杀子避祸并不为人所称道,可是,金日伦居然能够避让高官的诱惑,为兄长和母亲守孝,这就很罕见了。
霍光看完奏章后,很无奈,却也只能在奏请过刘弗陵之后,诏准了金日伦的请求,同时,金日磾的两个儿子和金日伦的长子金安上同时退出府中,一起留在家中守孝。
这个时候,金赏已经奉车都尉,金建为驸马都尉,这些都是汉武帝临终时对金氏兄弟的赏赐,因此,金安上的身上并未任何官职。
等金氏兄弟和金安上离开宫中,过了没有几天,刘弗陵这才发现,他着实有些想念他们了。
闰月,霍光派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
当年冬天,是个大暖冬,天气无冰。
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年,始元二年春正月,大司马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皆以前捕斩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爵,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而桑弘羊积功被封为蔡阳侯。
在莽何罗一案中,真正立下大功的唯有金日磾一人,霍光和上官桀,在当时,只不过是奉了汉武帝的命令,出宫擒拿参与了莽何罗逆谋的两个兄弟而已。
这也是霍光一定要强行在金日磾的病榻前,硬逼着他接受封爵的原因。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立了大功的金日磾已经接受了封爵,那么,霍光自己和上官桀被封爵也自然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可事实上,事情发展到了这里,已经与史实完全不同了。
首先,在汉武帝真正的遗旨中,上官桀并未被封侯。当时,参与捕杀重合侯马通的人有很多,霍光为首,他因此而被封爵没有任何的异议,可是,凭什么只有参与者之一的上官桀因此而被封侯呢?
马通兄弟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上官桀亲手所抓,了解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仅仅只是因为,上官桀在汉武帝生前,也是其身边的近臣,同时,他还是霍光的姻亲,仅此而已。
至于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并未被封侯的桑弘羊为什么也同时被封为侯爵,这一点,没有亲眼看过汉武帝遗旨的金知蝉、卜至忠和木栋并不知道详情。
也许真得是出于汉武帝的愿意,毕竟,桑弘羊如今贵为三公之一,且他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也的确是留下了汗马功劳,为汉武帝执政晚期,聚敛数不清的财富,稳定了朝局。
紧接着,霍光以宗室没有在九卿位者为名,举茂才刘辟强、刘长乐皆为光禄大夫,刘辟强同时守长乐卫尉。这倒是做给天下人看得。
总而言之,始元二年是个较为平淡的一年,这一年中,除了冬天的时候,霍光调遣一部分士兵诣朔方,调故吏将兵屯田于张掖郡之外,便再也没有其他大事发生,平平稳稳地度过了这一年。
始元三年也同样如此。
除了当年秋天时,朝廷下诏募民主动迁徙到云陵附近居住之外,就只有在冬十月的时候,东海郡那里传来消息,有凤凰集东海某处。
霍光听闻此事之后,立即派遣使者在传闻之地,建立祠祭祀。
能够见到一只凤凰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有人见到了很多只凤凰。
这可是天大的祥瑞啊!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以此来彰显刘弗陵和自己的功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