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震惊中的二端只愣愣地望着那人,倒是他来到二端桌边,颇为歉意地看着二端,撵走了话唠弟弟。
“同学,对不起啊,我弟弟太烦人了。请问你想喝点儿什么?”
那人笑意和被撵走的亦洲很神似,二端看着那熟悉的笑容,终于把这张脸跟她记忆中的那张脸,统一起来了。
“请,请问您是这里的老板嘛?”
二端找回自己的声音,干巴巴地,甚至有些结巴地提问。
虽然提前相识了,但是对于二端来说,这是大好事。毕竟此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扮演者恩师的角色,现在也不过是个二十七八的青年。
“这是我母亲开的店,今天她有事,我临时来帮忙。”
杨亚洲瞧这女孩子虽然表情有点怪怪的,但是人家是客人,所以还是很爽快地回答了二端的问题。
“想好喝点什么了么?需要推荐嘛?”
杨亚洲再次提醒二端,虽然就她一个客人,但是他也不能杵在这里跟客人聊天呀。
二端这才觉得自己这样很冒失,不过既然知道这家店是杨老师母亲开的,那找到杨老师就很容易了,还是赶紧点点儿喝的,别让杨老师一直站着等她了。
“嗯,给我来一杯美式咖啡,加奶。再来一份华夫饼,配蓝莓酱。”
二端点完后,特意观察了一下杨老师的表情。果然杨亚洲边记录边露出一丝笑意。
“没想到有人跟我一样爱在美式咖啡里加奶。同学,你很奇葩呢。”
杨亚洲感到挺意思,今天的头一位客人就是个有趣的小姑娘。
二端冲他笑了一下,果然是杨老师。跟在他身边工作学习,对于老师的习惯,二端还是了如指掌的。这下就更确定眼前这位身材有点健硕的男人,是自己上辈子的恩师,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前辈,杨亚洲。
看着杨亚洲拿着单子走远,二端看着老师宽厚的背影,陷入了回忆之中。
难怪她刚才看亦洲的笑容眼熟,在杨老师的追悼会上,她是见过他的弟弟杨亦洲的,虽然二端跟在杨亚洲老师身边实习工作,可头一次见到他的家人居然是在他的追悼会上。
彼时的杨家已经移民国外,只有杨亚洲老师一个人留在国内,从事着他热爱的记者工作。
杨亚洲老师被害身亡的事情,不仅震惊了整个新闻界,影响力甚至遍及全国。大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记者这个群体,本来是报道事实,揭露真相的文字英雄,却也实实在在地处于了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因为真实的报道,总是会触及一些人的利于,戳中某些利益集团的痛处。针砭时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杨亚洲老师从事记者工作这些年,关注的都是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他是出了名的不徇私情,不接受说情的铁面记者。他的作风让很多人佩服,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像他那样黑白分明,嫉恶如仇。
可是饶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敢讲真话的人,还是好人没好报。他把存在已久的地沟油问题摆到明面上报道,深入调查,详实剖析。新闻一出,立即得到全国大量媒体的转载,一时间引起热议,也引起的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一年几乎所有的国人都知道了一个词儿,地沟油。
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外出用餐的机会越来越多,餐饮行业的卫生条件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恰逢这个时候,出了地沟油事件。
它不仅给大众敲响了警钟,也刺痛了利益链条上所有利益获得者的神经。
在次年,刚凭借对地沟油事件的详尽报道,获得国内新闻界最高奖项殊荣的杨亚洲老师,被砍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当时正在外地采访的二端接到消息,半天没缓过神儿来,看着已经挂掉的电话,她回忆着电话里听到的消息。是说她的老师,杨亚洲老师,去世了嘛?
觉得自己肯定是太累了产生了幻听之类的,二端又拨电话回报社询问人家刚才打电话说了啥。那小心翼翼的语气,惹得刚才告知她这个消息的同事心酸不已,怎么能不理解周端端这是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毕竟她是杨老师亲手带出来的徒弟,是他寄予厚望的接班人呢。
一直到回到单位,参加了杨老师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杨妈妈,看到她老人家锥心痛骨的哭嚎,二端才真的意识到,她的恩师真的去世了。
这件事给二端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可是更多的是激励。杨老师去世之前,二端还的目标仅仅是做好本职工作,心里头想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得失。
可是从杨老师被害之后,她消沉了一段时间,再重新振作后,俨然是转了性子!像是杨老师附体一般,行事作风却更加雷厉风行。
单位同事都背地里都偷偷叫她“拼命三娘”,她的劲头儿颇有些无畏之感。但也让人隐隐感到担心。
好在二端运气不错,起码段时间内看比杨亚洲强不少。成功报道了几个大独家,很快蹿升为知名记者,后来又得了国际新闻大奖,载誉归来身价倍增。
旁人只看到二端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道她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继承老师的遗志。老师的死,让她明白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也懂得了要在短暂的生命中做一些不枉此生的事情。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她知道自己一定会后悔。
但是好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二端干新闻到了三十多岁奔四张儿的时候,恨她的人和喜欢她的人一样多,然后她就踢到了大铁板,还把小命儿搭上了。
重活一次,二端有机会弥补很多遗憾,争取让自己不走老路,不重蹈覆辙。但是二端也还惦记着老师的安危,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老师遭了毒手,她现在有能力保护老师的安全了,像老师这样大公无私一心为人的社会的良知所在,不应该就那么轻易的逝去。
老师活着,可以做更多更有意义的工作,他的存在有价值,她必须保住杨老师。
再次见到杨老师,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二端的心情,一点儿都不夸张。而且是看到了二十七八岁的杨老师,而不是她去报社实习的时候,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一脸的胡子的杨老师。
二端托着下巴,望着窗外冬日的暖阳,觉得今天真是幸运日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