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韩延年与卜至忠因为是同乡的关系,却也只能算是半个朋友。何况,卜至忠一直是个文官,又在东莱郡做了十年的太守,而韩延年是兵学院毕业,他自然一直都在军队的体系中。
也许是他自己时运不济,也许,是他与卜至忠是同乡的关系,当初,霍去病比较偏爱兵学院前三届毕业的学员,这是公所周知的。可是,霍去病在世时,选择第一届毕业生为属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缘故独独没有选他。
而卫青也没有选他。
正因为如此,韩延年才蹉跎了十几年,在第二次浚稽山之战发生时,他依然还是个小小的没有名号的校尉。
天汉二年,汉武帝决议派李广利进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这场战役被后世人命名为天山之战。
在这个时空里,在出兵之前,照例,卜至忠又多事地向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谏阻此时出兵。
奏章上内容:
一、此时出兵不得其时。
刚刚才打完第二次西征大宛国之战,虽然此战获胜,但是,无论是苏建所部士兵,还是那十八万被征集起来负责镇守在张掖郡和敦煌郡北境的戍甲卒,还有那些因为被抽调了大量劳动力的郡县都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二、李广利不宜再为一军的主将。
这是老生常谈,可却也是事实。就连羽林军和南军的将士们也对此颇有怨言。
跟着李广利非但领不到任何功劳,因为,人家是皇亲国戚,即便打赢了,大部分功劳还得归属于他。而且,跟着李广利出兵塞外,战败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三,分兵出击匈奴,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证明是个极为错误的选择。
当然,卜至忠也明白,汉武帝此次如此仓促的出兵,就是想要借用大汉降服大宛国和西域诸国之威,利用汉军高涨的士气和匈奴人相对低落的士气,来取得一场大胜,消除赵破奴第一次浚稽山之战战败的耻辱。
故而,卜至忠在奏章中言明,若是陛下一定要派兵攻击匈奴人的话,他就举荐路博德为主帅。
这一次,因为金知蝉的吩咐,司隶校尉张挚和河南郡太守冯遂都没有就此事上奏章。她是担心二人上奏章惹得汉武帝恼羞成怒,直接将他们二人罢官。
毕竟,这是李广利第二次作为主帅出征,卜至忠还年轻,上奏章谏阻,即便真的惹怒了汉武帝,大不了左迁到地方上刺史或者郡守。
年轻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金知蝉并不担心,汉武帝真的会把她的丈夫如何。
可是,张挚和冯遂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经不起接二连三的贬斥,一旦回到地方,恐怕就再也没有回到朝廷的那一天了。
金知蝉可不想以后,卜至忠成了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大臣。
相应的,公孙厚乐西征归来之后,提前听说汉武帝又要派兵出征,而且,统帅居然还是李广利的时候,他立刻照例装病,并没有提前问过他的好兄弟卜至忠的意见,而且,他这次装得非常像,就连汉武帝派来的御医亲自探视过之后,都一致认为他是真得病了。
汉武帝怕这个胖子又装病,一次派来了三位经验丰富的御医为其会诊,结果却还是一样。
这也是在这个时空中,李广利出兵前,汉武帝依然还是想让李陵继续为李广利当后勤运粮官的缘故。假若公孙厚乐没有及时装病的话,押粮官的差事必定又要扣在他的头上。
给李广利当押粮官,那绝对是赵三的弟弟——找死。这一点,公孙厚乐比任何人都有这个觉悟。
可惜,汉武帝想要让他的第二个小舅子立功封侯的心,一直都没有变过。何况,他若是能够再培养出像卫青那样的绝世统帅,也会成为后世的一段佳话。
故此,汉武帝直接将卜至忠的奏章扔到了一边,继续任命李广利为主力部队的统帅。
同时,还是按照历史上那样,仍然派轻车将军张次公和强弩都尉路博德到浑邪山汇合,而李陵依然率领所部五千汉军从居延向北行数千里,向着浚稽山方向进发。
原本是公孙敖率兵与路博德汇合的,可是,第一次浚稽山之战,也就是后世被称为受降城北之战中,公孙敖见死不救,被贬到了居延,开始负责修建居延要塞。因此,汉武帝把之前驻守受降城,以及现在驻守西河郡的任务全都交给了张次公。
不过,事情的变化就出在四个人的身上。
第一个人就是卜至忠的同乡,同时也是李陵军中的副将韩延年。
金知蝉通过卜至忠,再通过公孙厚乐,找到了一个与韩延年同届,且与他关系最好的一个为军中将领,让其带三个消息和一个锦囊给韩延年。
第一个消息,李陵此次出兵,出发的是一定要多带上一些扁厢马车随军,若是李陵军中没有这些,卜至忠可以派人为李陵送上五百两这样的马车。
第二个消息,有了马车,一定要在车上多带一些粮草和弓箭。
第三个消息,李陵军中有女人,出兵之前,一定要将他们留在居延要塞之中。
史书上记载的所谓李陵后来才发现士兵藏匿,却是司马迁再为李陵开脱而已。
作为一军的主将,况且,李陵手下只有五千汉兵,而且,还是他长期训练的手下,他如何能够说不知道军中有女人呢?
这话也就偏偏小老百姓而已。
军中若是多出来这些女人,每日消耗的军粮就会变得非常多。
因此,出兵的时候,韩延年尽量要劝说李陵,一定要把‘隐藏’在军中的女人全部清理出来。若是出兵的时候军中带着女人,既会消耗大量的粮食,一旦李陵所部被围,李陵一定会亲自出手杀了这些可怜的女人。
这些女人原本就是关东盗贼的妻女,好不容易活着被贬到了居延这里,这些年,她们和屯住在这里的汉军士兵结为了夫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