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王氏想帮她补补了,就是傅瑶自己,也想赶紧猫到一个地方养白点,这些天她到处跑,这个黝黑的形象早就让很多人看到了,估计那些人肯定把他们家想的特别惨了。
第二天傅瑶就跟傅权泽他们回琼州了,眼看就要求收了,虽然他们不需要去地里干活了,但今年是第一次大范围的试行傅瑶的那个泡发种子的办法,傅权泽必须得全程监督记录,还要向上汇报。
王氏顺便带上了文康,他最近迷上了做木头人偶,按照个人的形态用木头雕刻,只不过现在技术还不熟练,需要时间练习,正好可以跟着回琼州。他那个木器铺子早提拔了一个小伙计管事,文康主要的时间还是用在自己的木工活上,他现在也不再做那些简单实用的大众用品了,而是开始研究各种稀奇新巧的玩意。
倒也很受大户人家的追捧。
"大哥哥,这个小妹妹长的好像我,是我吗?"
此时马车刚出了城,正行进在通往琼州的荒地上,傅权泽在外骑马,王氏带着傅瑶文康和莎莎坐在马车里。
看着莎莎眼睛不眨的望着自己手里的木偶,文康笑着摸摸她的头,道:"这个不是莎莎,哥哥现在刻的还不够好,等技术好了再帮莎莎刻一个最漂亮的,好吗?"
莎莎小鸡啄米的连连点头,之后还不忘傅瑶,"也帮姑姑刻一个。"
傅瑶笑着捏捏她的脸蛋。
王氏一直在旁边闷头生气,离开甘州的时候,王氏曾经要求傅谦跟他们一起回去,也隐晦的说起了自己不赞同他跟水婉琳的婚事。
水家太复杂了,跟这样的人结亲家岂不是要天天提防着。
"阿娘,只要婉琳跟她二叔一家分家后就没事了。"当时傅谦是这样说的。
可是王氏心里还是有膈应,就算分家了,那人总是她二叔吧!这是扯不断的亲情,经过这些日子的事情后,王氏恨不得离水家远远的,哪还敢跟他们做亲戚。
水婉琳虽然很可怜,但也不能因为这就让自家再跟水老二牵扯上吧!
王氏心里不舒服,现在傅谦心里也不舒服。父母走后,他收到了水婉琳让小丫鬟带过来的一封信。信上说暂不考虑婚姻大事,她现在一心只想报父亲的仇。
傅谦想当面问个仔细,却再也见不得水婉琳的人了。尽管如此,在伤心过后,傅谦还是每天派人去水家附近查看。水婉琳的仇恨他都清楚,他能做的也就是在背后默默的保护她了。
天气越来越冷了,十天后,经过老一辈种田人的反复查看,玉米的确成熟了,而这成熟的时间比以前整整提前了一个多月。让人恐怖的霜还没降下来。
所有人都兴奋了,这下不用担心下霜的时候产量减低了。大家更感激傅家人了。
秋收的时候陈指挥使还特意去地里看了看,毕竟这可是个大事儿,真的丰收了,对朝廷,对琼州的百姓都是好的。
陈指挥使到地里,见地里果然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而且最主要的是,别的地区的粮食现在还没成熟呢!
傅家的秋收很简单,王氏直接请了一些人过来帮忙。用的都是琼州的军户或者是当地的农户。
俗话说环境改造人,看来还真对。就算是再十恶不赦的人到了琼州这地界儿,不出一个月都会变得老实本分,不敢再犯错。
虽然,这也是因为陈指挥使的铁血手腕,但不得不说,这种情况让傅瑶家在雇人的时候放心了不少。起码不用担心自己人在背后偷偷使坏。
杜林一家在傅瑶家已经获得了很多的信任。杜林家分的地比较少,家里人口又多,幸亏傅家请他们去帮忙,要不然一家子还真不好过。更何况,傅瑶还在他们最危难的时候出手相救。
所以,杜林一家干活都很卖力。
王氏也放心将地里的活交给他们,甚至还准备让杜雪跟着傅瑶去甘州。
丽娘对此更加感激,他们家不全是军户,所以儿女以后的出路就是一大难题。他们自然是想跟杜林在一起的,只是这样的话就得在琼州结亲,可是琼州多是军户人家。让自己的儿女以后变成军户,丽娘也不甘心。
如果能够多跟着傅瑶出入甘州的话那就不一定了,丽娘也不求女儿能嫁到大富大贵之家,只要找个老实本分的人过日子就行。
王氏留了心,想着下次去甘州的时候多看看。
不过杜雪还小,现在倒也不着急。
相反的王氏比较操心小儿子傅谦的事情,眼看傅谦过完年就十八岁了,在男子来说虽然也不算太大,但他的身份所限,就得赶快相看了。好在他们家现在的各项条件都上去了,在甘州的时候就有好几家都隐晦的想跟王氏结亲家。
王氏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找个最好的媳妇,将那些人家查看过后都不满意。那些虽然都是身世清白的人家,只是到底让一心想给儿子找个大家闺秀的王氏看不上。
可是,他们现在这样的身份,就是条件再好,那些高门大户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过来的。毕竟,傅家以后的子女依然是奴籍。
所以,傅谦现在等于是高不成低不就。
王氏头疼的很,没办法,只能慢慢相看了,俨然没准备将水婉琳考虑在内。
傅瑶知道母亲的想法,现在也不好多为水婉琳说话,只能等水家的事情有个结束之后再说。
忙忙碌碌秋收,直接忙了半个月,窑厂里接的订单也少了很多,不是用户少了,而是做工的人都得回去收割粮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军户的粮食可是要上交军粮的,一点马虎不得。
收割的时候,陈指挥使特意派傅权泽专门记录,这些等收成过后都得上交到朝廷,如果朝廷批准的话,那么明年开始,琼州以外的地方也可以试行了。陈指挥使并不是小气的人,让傅权泽将种粮食的过程详详细细的写了下来,包括后来收获的数目。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不会藏着掖着。
秋收结束后,人们又立即到窑厂里工作,一点没让时间浪费。以前的这个时候,他们就得准备防霜了,每天在家里乞求霜晚点降,粮食早点成熟。等到将粮食收割完后,就没事做了,要不是在家里浪费时间,要不就自己弄点自产的东西去街上卖,可毕竟挣不了多少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