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宁强忍着泪水,劝道:"娘快别哭了,要是让姐姐知道你这般伤心,她该心疼了。"
"好,好,我不哭了。"孙静淑手忙脚乱地擦掉脸上的泪水,道:"知道她过得很好,我就心满意足了。对了,她的养父是教书先生,家里应该不怎么富裕吧,待会儿我收拾一些布料首饰,你悄悄给你姐姐送去。"说到这里,顿时从萎靡的情绪中苏醒过来,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前两天有人送来几匹新布料,颜色有些鲜艳,我本打算送给你表妹的,现在收拾出来给你姐姐送去,小姑娘家就应该穿得靓丽一些。"
"别。"王世宁立即拦住母亲,"姐姐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衣服料子只是普通的棉布,但她跟穿着富贵的人站在一起落落大方,并没有自惭形秽,你送她衣服首饰,是在侮辱她,她不会接受的。"
"夏家把你姐姐教导的很好。"孙静淑忍不住又要流泪,强忍着情绪说:"既然你姐姐不收贵重的东西,但一些吃食总能送吧,我去做些点心你给你姐姐送去。"她的一腔母爱无处释放,定要做些什么才好。
王世宁阻拦不了,只得叮嘱道:"那您行事小心些,莫让人察觉到什么。"若是父亲知道他们母子跟姐姐有联系,定会大发雷霆的。
"我晓得,我晓得。"孙静淑连连点头答应下来。
这边厢,刘润清打着向夏仲信请教功课的旗号跟着兄妹两个回了夏家。夏仲信从自己的书架上去翻找一些适合刘润清读的书,两人年纪虽然差不多,但他有伯父、父亲两位举人亲自教导,功课自然与刘润清不可同日而语。而刘润清性子散漫,不爱读书,功课上就没那么扎实,若他要跟着夏之时读书,有些功课是要重新开始学的。
将自己写满注解的书找出来交给刘润清,又告诉了他书院的规律,看见他露出痛苦的表情,夏仲信才满意地闭嘴,扭头一看妹妹正坐在他的桌案前,眼神空洞,整个人正在放空。
"还在想那件事呢?"他伸手拍拍妹妹的头。
夏仲春深深地叹息一声:"若是阿宁没找来,我定会将她一并恨上,可如今却怎么都恨不起来,反而觉得她十分的可怜。"出身名门、贤良淑德又如何?连亲生骨肉都无法保全。
"虽然可怜她,可又不知道该如何看待她。"夏仲春低着头,无意识地玩着手指头,"将她当做亲生母亲看待显然不显示,可将她当成陌生人又不落忍。"
"这有何难。"刘润清将厚厚的一摞书放在桌案上,道:"凡事呢,讲究顺其自然,她若想弥补你,你接着就是,你若心疼她,就给她一些回应。人生苦短,有太多的遗憾,何必委屈自己的情绪。"
"事情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夏仲春条件反射性地反驳:"可是王??????他是不肯放过我的。"
"他如何做跟王世宁和你亲生母亲有关系吗?还是你觉得他们会跟王郢联手害你?"刘润清反问。
夏仲春摇头,王世宁一片赤诚之心,她能感受的到。
"这不就结了。"刘润清大剌剌地瘫倒在椅子上,"王郢是王郢,他们是他们,只要他们没有害你,就值得交往。"他算是看出来了,夏仲春是十分渴望与那对母子交往的,她缺的是别人替她下决心。他就做一次好人,替她下决心好了。
夏仲信深深地看了刘润清一眼,什么都没说。
有了刘润清这句话,夏仲春忽地松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阿宁和她并没有恶意。"
这件事夏仲春并没有打算瞒着夏之时,晚间用晚饭的时候,她就将与王世宁交往的始末都告诉了父亲,末了说:"我觉得阿宁还算真情实意,所以想试一试。"
夏之时举着筷子听她讲完,最后欣慰道:"你没有迁怒,这一点很好,为父十分欣慰。至于你跟王家少爷如何交往,你自己看着办吧,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应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见父亲没有生气,夏仲春一个忐忑之心才平静下来。
之后,王世宁派人悄悄送来一食盒的点心,至于是谁做的,不言而喻。夏仲春捻了一块绿豆糕咬一口,软糯的糕点入口即化十分美味,她叹息一声,将食盒盖上,将点心分成四份往父亲、叔父还有兄长那里一人送了一份,剩下的才留在自己房里慢慢吃。
之后,王家的吃食就源源不断,隔三差五就要送上一回,有时候是一份点心,有时候是时令水果,夏家礼数周道,每次王世宁来送东西,都会带一份儿回礼回去。回礼都是夏仲春准备的,刚出锅的菜饭、院子里种的青菜、自己做的荷包等等,不拘什么,手边有什么,就回什么,随性的很。
看着女儿的回礼,孙静淑的嘴都合不拢,与人交际最忌讳的就是觉得自己比人矮一截,女儿看着随性,却深谙交际之道,不刻意不随便,却让收礼的人感受到她的用心。
待到仲夏,慎斋书院终于收拾停当,重新开始收徒授课了。除了一些路途比较遥远的学生选择就近的学堂之外,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跟着夏之时读书,其他学生用各种理由拒绝了。
虽然早就料到这种情形,但亲眼看到学堂里坐的稀稀拉拉的学生,夏之时的心还是沉了沉。夏仲春被绑架一事闹得很轰动,几乎全县的人都知道了。在一些人眼里,夏仲春已经是个不贞之人,不配再活着,自家孩子是要走科举之路的,不能与这样的女子有牵连,哪怕间接的关系都不该有。
夏之时虽然能理解他们的选择,然而心里总觉得堵得慌,自己教导了他们这么久,他们的见识还是这般短浅,心酸又心痛。
"走了也好。"夏之行拍拍兄长的肩膀,安慰道:"师生缘分不够,走就走吧。见识如此短浅的学生,不要也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