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
1.主持人:
人的最大弱点是什么?就是私心,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私心,你敢对天起誓你没有私心吗?过去我们都害怕谈论这个话题,害怕被戴上自私自利的帽子,现在也一样,毕竟自私自利是不光彩的。从客观上来说,私心只不过是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人首先要自我保护,然后才能去拯救全人类,要是人没有自我保护,那人类社会怎么能发展和前进呢?”
“可是人人都坐壁上观,不管他人死活,当自私自利泛滥成灾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太可怕了。”
“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都各扫自家门前的雪,这个社会真的很可怕。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和私心杂念作斗争,还时刻面临世俗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怎样寻找平衡?既满足个人的生存需求,又遵循公平正义社会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这考验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并且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例如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学说;即“中庸之道”
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活下去>,<人间><大学>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活下去》这类题目是建立在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和责任之上的.阅历沉淀不足者难以企及,其作者内心必定是博爱和厚重的.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这部巨著的作者,聂凯女士来到我们节目现场,。向我请教有关这部巨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宗旨,并且探讨这部作品对我们中国的文学有何意义。
请问聂凯女士,你写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让您不惜花费八年时间去写一样一部巨著?毕竟,现在在中国,纯文学作品的市场很低迷。您在动笔之前做过市场调查吗?
答:提起我的写作动机,其实非常单纯,那是004年,我原来的学校与兄弟学校合并成立大学院校之后,我从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到学校的后勤食堂卖饭票,也可以说,我从原来纯粹的脑力劳动者改行到体力劳动,在思想得到解放的同时,内心的情感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思绪象脱缰之马,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不管何时何地,就连睡觉和上厕所脑子也没有片刻的安宁,每天上班的路上,望着身边的景象也让我思绪连篇;我突然领悟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没错,这就是创作的源泉,假设把脑子里涌出大片大片的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就成了文章吗?
我说干就干,但此时的我没有电脑,过去在夜校学的电脑打字也忘得差不多了,庆幸的是,自从卖饭票之后,有了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是因为卖饭票让我重新把打字技术找了回来,我利用上班空隙,把这些回忆在电脑上串起来。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您一开始就决心写出这样10万字的巨著?
答:不,不管是动笔之前还是动笔初期,我都不敢奢望我的写作能出版。更没从来没有奢望我的作品能够入选北京文联的作品征集了。
我只是想把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一生的财富。留给儿子。
至于您上面说的,动笔之前要做的市场调查,更是闻所未闻。
.主持人:那您不担心您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没有市场吗?
答:没有,因为从动笔开始,我就没有打算出版,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够挤身作家这个行业,毕竟,作家这个词对我来说太神圣,可望而不可及,我只是打算写出来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就不担心市场销售的问题。
4.主持人:那么说,您是凭自己的感觉去写的了?
答:是的,
我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写的,我的感觉指引着我,而我的感觉也是从生活中积累沉淀下来的。
而且我认为,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真实,真实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写作应该是自由的,一开始就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去迎合市场,去满足读者的口味,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如果,一味去追求什么凶杀剌激惊险的场面等也许能引起轰动,但那只是暂时的,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对人性的赞颂,引导人们思索,引导人们道德的回归。
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是真实的故事。
在我的小说出版之后,我到广西文联去了一趟,我想向文联的人咨询有关保护版权的问题,看看文联能为我们作者做哪些保护。
我的问题是,作者怎样才能了解出版社的实际印刷数?假如出版社偷印作品数,不告诉作者实际印刷数,作者怎么办?
接待我的是一位副院长,他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对我说,纯文学作品别异想天开,幻想着能够加印,现在的文学作品有哪一部是畅销的?我说我自己吧,我写了几部书,全都是送朋友了,那都是赔本,别想能挣钱。
他还嘲笑我,说什么别人写书,我也跟时髦,动笔前也不做市场调查,心血来潮,花了几年心血干无意义的事。他还举例说明,说同样是厨师,炒牛肉老师傅熟悉什么时候用什么火候,什么时候加什么调料,调料加多少,老厨师拿捏得当,炒出来的牛肉就好吃。就有市场,而你这样的新手,完全不懂这其中的奥秘。
我的回答是,为什么要加那么多的调料?原汁原味不更好吗?现在都提倡原生态,一块牛肉你加那么多的调料还有牛肉的味道吗?对一个题材不断地加火和调料,这不是创作,而是炒作,创作与炒作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我的这一番话让对方哑口无言,他非常吃惊地望着我,我说的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现在很多人为了钱,或者说别的原因,对用文字写成文章某一件事情进行渲染。”
5.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拿着别人的东西加入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事情就叫炒作,创作呢.就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个想法,我怎么想我就怎么去做,完全不受任何人的干扰。”
答:您说的很透彻,炒作和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创作是思想的火花,源之对灵魂深处未知或未明了的渴求,也可以说,创作是灵魂的活动.或者说是出于信仰。”
6.主持人:创作是写作,炒作是写作吗?
答:我的理解是.两者都是写作.都是动笔.用文字组成文章,但两者的文章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是源于灵魂的一种追求,一种是为了钱,或者说别的原因,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渲染
7.主持人:哇。创作和炒作还有这么深渊的本质的区别啊。那么,您的长篇巨著是您用灵魂创作出来的了。”
答:是的。
8.主持人:长篇小说<活下去><在人间><大学>激流三部曲.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呼唤道德的回归。
9.主持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的内涵和外延是极为宽泛的。
答:是的。人们都说。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作品的主旨溶入道德,就能彰显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的意义。
10.主持人:结合你的作品,能详细谈谈吗?
答:当然可以。我的作品的格言是“平凡就是非凡”诚如您在开头说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本来自私是人的本性,作为个人为了生存自私是无可厚非的。当一个人处在困境中,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意识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走极端,一了百了;二是,在困境绝望中还能不忘自己的责任,勇敢地生活下去。
11.主持人:请等等,您说的第二种太普遍了,好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时候,在绝望中勇敢地往下走,走着走着感觉前方不那么绝望了。好象找到出路了,可是,走了一段路之后,您说的困境又出现了,结果,又得勇敢地向前走,反反复复,感觉这就是生活中的常态,太平常了。
答,您说得对,即使碰到困境,绝望,大多数人为什么选择第二种。而没有选择第一种,走极端呢?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某种普遍的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与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从中可以窥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看不见,却始终存在着,并渗透到我们血液乃至灵魂,并且指导我们言行的那一根指挥棒。
1.主持人:指挥我们言行的指挥棒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它象一根游丝,看不见,摸不着,时隐时现,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且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是保证我们人民和谐相处的保证。
答:没错,正因为它的存在如空气,这让很多人忘却它的存在,即使看似平凡的事情也有它的伟大之处,平凡的人能够以朴实无华的品质坚守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自觉抵制世俗利益的诱惑,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而使得在平凡中彰显人性的光辉,平庸的人则是自私自利,追逐世俗利益.斤斤计较尽是世井小民的尖酸和贪婪。所以说,平凡是一种境界。它是有高度的。
1.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平凡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答:没错,比如。在离婚之后,面对种种艰难困苦,我想报复前夫,也曾想到死,以求解脱,我也曾实施报复行动,但即使这样,我的报复行动还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这说明即使生活艰困,前途渺茫,我的意识里还有法律的底线,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我能够挣脱离婚带给我的阴影,没有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最终选择了有尊严和自强的活下去。
14.主持人:而这其中就彰显上面所说的我们社会价值观“中庸之道”在主人公身上的体现。而任何故事的发生,都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伟大的时代能塑造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代表作《飘》;描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俄法战争时期的《战争与和平》,五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的《艳阳天》等等。是时代装造这些伟大的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没有时代,也许就不会有玛格丽特.米切尔;雨果、托尔斯泰和浩然。也可以说,是时代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答:没错,我们每一个人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
15.主持人:今天,中国现代化正以方兴未艾之势蓬勃推进。而构成中国现代化基石的中国人民是怎样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在工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人民挥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同时,在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样怎样坚守我们的价值观,抵御外来邪恶势力侵扰而避免走弯路,来为我们的事业保驾护航,这其中的故事,蕴藏在民间的感人故事,发生在普通老百姓之中,需要我们的作家去挖掘,去讴歌。
答:作品是建立在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和责任之上的.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沉淀。博爱和厚重;否则难以驾驭这样的题材。
故事从主人公的离婚入手,特别是主人公在遭遇离婚挫折后,深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坚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独立抚养年幼的儿子,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在新的工作中以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一次次有力地回击各种挑衅.在生活的风浪中走向成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作品叙述了那一代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所思所想.扣紧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赋予现实意义,用道德浇灌沙漠般的社会
16.主持人:比如您,你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吧。
答:作品的开头,“妈妈,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这其中就有一个故事,那还是八十年代后期,我儿子还是四岁的光景,那时我们的生活水平与今天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天,儿子看到隔壁家的小孩有一个玩具,是塑料的,是半球形,上面还有珠算和一个时钟,我儿子非常喜欢它,他回家就缠着我,要我给他买一个,那个玩具的价钱是7块多,占了我一个月差不多十分之一的工资,所以,我犹豫不决,毕竟那时的一个月工资全部收入只有八十多块,而且物价上涨厉害的。所以我哄儿子,说那玩具不好那玩具太贵,家里没钱之类的。总之拒绝儿子的请求。
17,主持人:那您儿子是什么反应?
答:他当然非常失望,他虽然能理解我说的话,不再纠缠着要买,但他的失望之情还是溢于言表。说实话,看到他这种表情,我的心既欣慰也蛮难受的,欣慰儿子懂事,知道妈妈的难处,难受的是,作为妈妈,连一个塑料玩具都不能满足儿子。
18,主持人: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妈妈都难过的。
答:所以,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把那玩具买下来了,下班回到家里,儿子正在床上看漫画,我把玩具举起来对他喊:“乐乐,你看这是什么?”儿子抬头一看,先是一惊,马上高兴地从床上跳起来扑到我怀里,他搂着我的脖子,连声说:“妈妈,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
19,主持人:那是你儿子发自肺腑的呼喊啊。这也说明他对这个玩具真是太喜欢,太期待了,原先以为妈妈不给买了,没想到,有一天,妈妈却把它买回来了,除了大喜过望,还有着对妈妈的感激。
答:这件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开始写作时,我的脑子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就是这个场景,“妈妈,妈妈,您真是我的好妈妈。”这几个字用得极其自然,甚至连想都没想就从脑子里蹦出来了,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我的脑子就象暴布似的,以往的经历都鲜活地涌现在脑海里,我大断大断地写着,甚至连想都没想,因为脑子里涌出的思绪让我没有想的时间,把这些象暴布似的思绪记录下来就让忙不过来了。
0.主持人:您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吗?
答:是的,“生活就是一本书。”我深深感到生活这本书的深奥和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人生这本书总是按照生活轨迹在进行。每天早晨睁开眼睛,不,确切地说,当你还躺在床铺上,大脑从梦境中苏醒过来时就已经在书写你的书本了。
当别人为地位私欲绞尽脑汁的时候,母亲为每天的辛劳抱怨的时候,当哥哥在为买车子发愁的时候,当孤寂像潮水般涌来要把我淹没的时候,我却躲在一旁,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索。
1.主持人:也许有人觉得,普通生活中的故事太平凡,不能感动读者,更谈不上能成伟大的作品了。现在的文艺界在搞创作的时候,都是大谈特谈美国似的大片。
答:目前中国普遍存在浮燥的风气,政府为了拼GDP红了眼,学校为了装门面.也在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结果造成教师们人人花钱在核心报刊发志上发表论文的怪现象,,花钱学者没能潜下心来搞创作,影视剧陷入了"假大空"追求大场面,惊险,荒诞的漩涡,一味相信所谓的著名人士,不注意挖掘潜藏在千百万民众中的新人.忽略那些平凡却能感动千百万观众的细微的小故事,我觉得悲哀,看看现在美国所谓的大片,什么星球大战之类的,只有感观视觉,没有营养...没有营养的电影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现在的美国很难再拍出"乱世佳人"这样的好片子了。
.主持人:所以,您坚持自己的创作思路?
答:是的,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创作思路,去模仿别人,那是蛮可悲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作那么正值的人也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平凡与平庸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天壤之别..伟人说过:平凡就是非凡.平凡的人能够以朴实无华的品质坚守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自觉抵制世俗利益的诱惑,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而使得在平凡中章显人性的光辉.
平庸的人则是自私自利,追逐世俗利益.斤斤计较尽是世井小民的尖酸和贪婪.举目望去,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又何尝不是从小人去着墨?...什么是名著?所谓的名著正是紧紧抓住人物心理..从平凡中去阐述人性的光辉...这才是能够久经岁月考验...历久不衰诀窍..也是真理所在.
.主持人:道理确实是这样,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喜欢看剌激,惊险的故事,平凡的情节没人喜欢的。
答:看看现在美国所谓的大片,什么星球大战之类的,只有感观视觉,没有营养...没有营养的电影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现在的美国很难再拍出"乱世佳人"这样的好片子了。我们国家也没能拍出象《渴望》这样的好片子。
4:我记得。当年播放《渴望》的时候,那是万人空港啊。
答:《渴望》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没有惊险和剌激,血淋淋的情节,但它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这说明,〈渴望〉的故事触及到人性的灵魂,.真正的灵魂也必须从生活中陶冶升华.
5.主持人:话虽如此。在您的写作过程中,就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给您提出建议?
答:当初,知道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多人不敢相信,甚至有同事嘲笑讥讽我,说什么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有什么东西可写的,是不是把腿上的毛都拔下来,数着写?也有人说不喜欢我的书,说我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故事,没意思,提不起劲。但有一点,所有人都承认我的书写得真实,有真实感。
6,主持人:您听到这样的嘲讽会有什么感受?
答:一笑置之。因为我坚信,真实就是生命,而我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作的,我把我这半生以来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思考沉淀下来,如果角度切入得当,即使100年之后。读者也能通过故事的背景去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7,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流芳百世啊。
答:我的好朋友。我也是我在学校的同事,她是语文教师,一向是快言快语,心直口快,有话直说的那种,不会因为是朋友关系就嘴下留情,她看了我的初稿之后鼓励我,她是怀着真诚的心态鼓励我的。
8.主持人:是朋友的鼓励让您坚定了创作的信心。
答:也不全是,不管有没有朋友的鼓励,我的初衷仍然不变。因为此时,我的思维象脱缰之马,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不管何时何地,就连睡觉和上厕所我的脑子也不让我有片刻的安宁,每天上班的路上,望着身边的景象也让我思绪连篇;无法遏制这股写作的冲动。
9.主持人:
总书记曾在两次演讲中分别提到自己读过多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多位法国文学巨匠的作品让他增加了对人类悲欢离合的感触。在他为世界开出的书单中,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赫然在目。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书写的社会生活,显然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但其中所营造出的诗意化的文学世界,体现出的对人性的探究,对理想的展望,对人类社会进程的预言,都能深深地打动审美主体,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学走向审美层次的情感表达、道德批判、人性净化等意义都能穿越时空界限,拥有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文学社会价值和意义能够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答: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的艺术历史之中,并通过参与这一历史而实现,只有在历史之内我们才能把握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被发现的,什么是模仿的。”
而我的小说既不是新发现。也不是模仿,而是实实在在,就是书写当下,展示当下。
0。主持人:我们每一个人是渺小的,渺小到连小蚂蚁都不如,可千万别忘了,再渺小的生物只要抱成团就能拧成一股绳,就能汇成滔天巨浪,就能无坚不摧,就能改造这个世界。而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描写普通渺小人物来记录生活,记录历史。
答:我父亲是山西晋城人,南下干部,是个老革命,他是个遗腹子,他还没出生父亲就被国民党拉兵走了,从此杳无音信,至今仍然不知道他的下落,我父亲从小和寡母生活,十三岁就跟随他人到关外日本人开的煤矿挖煤,四五年日本法西斯投降后,解放军解救了他们,是党给他摘掉文盲的帽子,指引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南征北战,共和国成立前夕,跟随解放大军从东北来到广西,由于征战多年,身上落下许多伤疤,五十年代初他在主持土地改革中认识了当时也积极参与土改运动的母亲,俩人结婚之后一起来到地处广西边陲的县城。
1主持人:这么说,党是你的亲生父母啊。
答:没错,没有党,我的父亲不知道在哪里,你想想,一个遗腹子,没有文化的文盲,在日本人的煤矿挖煤,他能娶得上媳妇吗?他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命被攥在日本人的手里。正因为有了党,是革命的军队教会我父亲识字。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才有了我和我的哥哥。也才有今天激流三部曲<活下去><人间><大学>这部作品的问世。
.主持人:所以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文学作品就是浓缩了的历史。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答;
对于一个人来说取得进步的捷径就是学习历史上的事件.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说:“学习历史是熟悉生活和政治的最好的途径.”另一方面,了解别人不幸的遭遇是最好和唯一的办法,使我们勇敢地接受命运的考验.事实上也没有这样傻的人不想了解罗马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里面把他们的统治扩张到全世界,这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哪会有这样的人沉腼于人类的其它种种知识而忽略了历史?甚至到了轻视历史的地步呢?
.主持人:最后借用央视公益广告,《读书的广告词来结束今天的节目。
1、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大好的奖赏。
——李潘
、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
——欧阳夏丹
、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白岩松
4、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
——月亮姐姐
5、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
——张越
6、阅读,让自己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
——郎永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