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科考,陈昱、陈卓等人三更起,五更睡,苦学不倦。他们的先生们更是不遗余力予以教导。
转眼开考的日子到了。
打点行装,东佳书院数十余人踏上了前往南唐京城南京的旅程。
虽然天下不甚太平,还好一路平安。
到得南京,但见车如流水马如龙,极其繁华。兄弟们好不容易才找了个小店住下。
文人们聚在一起,免不了吟诗作对。
但听一位眼高于顶的文士目空一切地说:“我出一闻,谁能对上,我拜他为师。”
众人道:“好,快出快出。”
“烟锁池塘柳”那文士傲慢哼道。
众人一听,一个个抓耳挠腮。都道:“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好对,其实很难,真‘天下第一难也。”
陈卓笑道:“此有何难。”
众人道:“快对,快对。”
“灯堆银汉桥。”陈卓不紧不慢地说。
“真佳对也。”众人盛赞。
…………
很快开试了。
陈昱接过考卷,一挥而就。
陈卓字斟名酌,也交了卷。
数日后,喜报传来:陈昱、陈卓同登进士第。
众人齐声祝贺。
又数日,唐帝李璟下旨,赐陈昱、陈卓同三傅出身。
一晃眼十年过去,保大二年(944年)二月,福建人连重遇、朱文进弑其君王延羲,文进自立为帝。与此同时,延羲弟延政也自立在建州称帝,国号殷。王氏兄弟连兵累年,福建大乱,
李璟见有机可乘,便大开武科取士,以便讨平福建。
陈珪、陈璹、陈玞等进京赶武科考,均进士及第。不久,南唐中主李璟派遣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建州,陈珪、陈璹、陈玞也在其军中担任小小武官。
因陈珪、陈璹、陈玞作战勇敢,南唐中主论功行赏:
陈珪为节度总管,陈璹为兵部侍郎,陈玞为都知兵马使。
四年八月,在节度总管陈珪,兵部侍郎陈璹,都知兵马使陈玞的凌厉进攻下,大获全胜,主帅文徽于是乘胜攻克福建省建、汀、泉、漳四州,南唐中主大喜,分延平、剑浦、富沙三县,置剑州,迁王延政之族于金陵。诏令以延政为饶州节度使、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并遂欲罢兵,而查文徽、陈觉等皆言:“仁达等余孽还在,不如乘胜一并取之。”陈觉自言可不用尺兵致仁达等。
南唐皇帝遂以陈觉为宣谕使,召仁达朝金陵,仁达不从。陈觉十分惭愧,怏怏回到建州,假托上命调动汀、建、信、抚州兵马攻打仁达。当时魏岑安抚漳、泉,听说陈觉起兵,也擅自发兵与陈觉会合。
李璟大怒,冯延巳忙说:“军队巳经行动,万不可制止。”于是以王崇文为招讨使、王建封为副使,更率大军会合,以延鲁、魏岑、陈觉皆为监军使。
面对强敌压境,仁达于是勾结送款于吴越,吴越起兵三万援助仁达。
而南唐这边,陈觉等却争起功来,进退不相应,指挥不能统一,延鲁与吴越兵首先交战,大败而走,诸军不及救援,被仁达各个击破,皆溃不成军而归。
李景大怒,派遣使者锁拿住陈觉、延鲁至京城金陵。而冯延巳刚刚当上宰相,宋齐丘复自九华召为太傅,于是上书求情,李景于是流放陈觉至蕲州、延鲁至舒州。
韩熙载上书切谏,请立诛杀陈觉等,齐丘十分厌恶,贬熙载和州司马。
这一年,契丹攻陷京师,中原诸国无主,而南唐李景却以陈觉等疲兵东南,无暇北顾。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冯延巳、谏议大夫魏岑乱政,与陈觉等同罪而不见贬黜,言甚切直。
李景大怒,自答其疏,贬文蔚江州司士参军,亦罢延巳为少傅、岑为太子洗马。
怀着“精忠报国、一统江山”的壮志在南唐军中任职多年,经历大大小小战斗无数,因主帅昏庸,皇帝无能,而终不能一展抱负,陈珪、陈璹、陈玞等人大失所望,不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时南北对峙,南唐江山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而义门陈氏由于紧密团结,抱成一团,因此,在战乱环境之中,仍然缓慢发展着。
公元94年,崇公次子。仕唐,江州司户参军,迁文渊阁大学士陈衮因年老多病,辞去家长一职,众人推举其子陈昉接任家长。
“无官一身轻”,陈衮御去重担,除了顾问众人外,只在家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来年后,陈衮去世,陈氏数百余人,乡党内外,莫不悲痛万状。
提起他的功绩,众人啧啧赞道:
“陈衮,字元钦,主家政,唐僖宗旌表门闾,南唐又立义门,免杂科徭役。于居之左二十里建东佳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田二十顷,为四方游学者之资。又创书屋于宅之侧,令子弟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娶孙氏,生子五:昉、旸、曜、良、税。”
被宋明两朝号为“活神仙”的陈抟老祖有诗赞道:
义门之盛,莫过乾宁。欲论功绩,应归元钦。
进士及第,官拜翰林。文渊阁里,挥毫秋春。
司户江州,府驻义门。东立书楼,西耸官厅。
旌旗映日,车马盈门。子孙崛起,满院簪缨。
朝廷旌表,门闾一新。史册垂功,竟被误名。
却说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景象。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纯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而且,他们非常重视教育,男子七八岁时,便被送至家左私塾读书,如果成绩好,有培养前途,便转至二十里外东佳书院深造。因此,陈氏人才辈出。
而在家耕田种地的,则是不会读书的汉子。
因为十分重视教育,又团结一心,保大四年(946),陈蕴进士及第,出为袁州观察使。同年,陈戬、陈碧亦同榜登第,戬为三史、太常博士,碧为瑞州司马。
保大八年(950),陈锡、陈衍俱登进士第,锡为奉训大夫,衍为登仕郎、怀州军事推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