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陛下和裴如玉之事完成了一个交易,没成想,这是一个传奇的开始。
李烈陛下心情大好,他对朝臣有了交代,他对公孙皇后有了交代,而且他完成了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虽然不能保证江山稳固,可是公孙皇后和丽妃联手,自己百年之后,这后宫也是平静的吧!
虽然如此,李烈陛下还是不放心。为了双重保险,李烈陛下又加紧造人。当然,对象是公孙皇后。公孙皇后二十来岁,正是生育的好年华,自然容易受孕,不出一月,公孙皇后也有了身孕。
这样的好消息,自然要昭告天下。裴如玉松了一口气,公孙皇后有孕了对他来说可是建大好事。一来,她可以不必去皇后寝宫请安;二来,皇后有孕可以吸引多少的注意力啊!他自然安全许多。
裴如玉松了一口气,李烈陛下却不放心。三娘有重任在身,公孙皇后虽然有银线蛊,可也只能防毒,一些滑胎的药物可是没办法防的。而且,宫中用毒,那是下乘之举,要让人落胎,多得是阴谋诡计。
李烈陛下左思右想,把公孙皇后的坤宁宫锁了,请了还在温泉庄子上疗养的窦太后重新回来坐镇。
窦太后听得公孙皇后有了身孕,腰不酸了,腿不疼了,浑身都有劲了,立马打包了行李,回宫住持大局。
这一场孕事奠定了公孙皇后的地位,成全了丽妃娘娘裴如玉的心愿,引起了一阵骚动,最后面对了一场大清洗,李烈陛下的后、宫清净了,别有用心的人老实了,公孙皇后安全了。
天启七年冬,丽妃娘娘跌破众人眼镜的产下一位皇子,破除了皇家无庶子的魔咒,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丽妃娘娘。
只是这一位皇子一出生,就有相国寺的大事来求李烈陛下,只道二皇子与佛有缘,乃是佛教兴盛只机缘,往李烈陛下舍子救佛。
李烈陛下感念丽妃娘娘产子不易,骨肉情深,答应相国寺的大师,二皇子年满三岁便送往相国寺礼佛,只是丽妃娘娘每月初一十五必来探望,还望相国寺做好准备。
双方达成了谅解备忘录,同时也灭绝了二皇子登上大宝的可能性。与佛有缘的皇子,不做和尚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还想登上大宝,做梦呢!
很多人都为裴寂和丽妃惋惜,裴寂和裴如玉却觉得这样很好,很放心。李烈陛下还是保住了二皇子一命,至于位登大宝,不是裴寂和裴如玉的目标。叹息留给别人,咱们关上门乐呵去吧!
天启八年三月三,三皇子降生。就在三皇子降生之日,久未露面的大皇子在洛三娘的陪同下,出现在了上京人民面前,进了宫,受封为太子。
是年大皇子李康七岁。
朝中并没有发对的声音。毕竟大皇子天资聪颖,并无过失,李烈陛下立长立嫡那是合乎祖宗家法,礼仪规矩的。
再说了李烈陛下近年来越发的恩威并重,深不可测了。违逆了李烈陛下的意思,那后果可严重了。
可这件事情出动了一个人的神经,那就是李烈的哥哥李忠。
这立太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是帝位传承的象征。李烈立了李康为太子,这就是说,要是李烈突然驾崩了,李忠拿着圣旨或者是太后懿旨什么的说自己是合法继承人,这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
这对李忠来说,是无法容忍的。这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站在弟弟这一边的。
仓促之间,李忠起事了。李忠起事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他必定要组团的,组团就意味着这是半公开的,这其中的人员组成就复杂了。自然其中少不了李烈陛下的暗卫,他们和狗仔一样,有敏锐的嗅觉。李忠作为李烈陛下重点观察的对象,监控之中,哪能逃脱得了。
这边还在开动员大会,那边就有人禀报了李烈陛下。
李烈听到这个消息,心底暗笑:“小样,饶过你一次,还不知道死活。不是蠢蠢欲动么?自家的哥哥做那鸡,这杀鸡给猴看的戏码,这分量,你们自己掂量掂量。”
李忠把打到李烈陛下,自己做皇帝的目标定的太高了。他小看了李烈陛下,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就像一盘棋,他开局就走错了一步棋,自然步步输,输得惨不忍睹。
李忠起事不过半日就被裴大郎带兵镇压了--或者说,才开演这场闹剧,就被李烈陛下镇压了。
李烈陛下是个宽容大度的人,毕竟他的哥哥他知道,心比天高,才大志疏,更本成不了什么大事,何况他对自己的老娘还有承诺。
李烈陛下宽大的处置了李忠,把他发配岭南,由洛四郎监督,实行劳动改造。同时下了圣旨给洛四郎,如果李忠不老实,可以改命令为圈禁。
李忠刚到岭南,仗着自己的身份,颇有点不老实。洛四郎只是把圣旨给李忠看了,李忠立马老实了。毕竟,李烈陛下说是让他劳动改造,洛四郎可不敢真让他坐什么力气活儿,不过看管的紧一些罢了。若是自己不老实,改了圈禁,那可就连丁点自由都没有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忠老实了,洛四郎也轻松了,不用应对李忠的想一出是一出,真真是个大松一口气的好事。
李忠把命运交给了别人,李烈陛下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顺便把握了一下别人的命运。这就是他们成功和失败的主因。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一句话被李烈陛下演绎了一番。
违逆李烈陛下的人看到了下场,李烈陛下除了对自己哥哥宽容,对其他一同起事的人可不宽容,虽然没有连坐,诛九族之类,可也是略有牵扯,全家抄斩。就连宫中嫔妃被牵连落马,入住冷宫的都不少,例如馨贵人等。
顺从李烈陛下的人,自然会升职加薪,顺便还有员工福利,比如,给找一个老婆。这里,大家都能看出,我们说的就是裴大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