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们这次也太不靠谱了。
可是,军令如此,他们也只能这么站着。然后,等天色黑透,鸣金收兵。
城内的官兵紧张地守了一整天,结果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秦王殿下就这么鸣金收兵了?
这是什么情况?知府和总兵面面相觑,心里各自忐忑不安。
新年的第十二天天,宗政博延和慕筠溪率领的大军终于闯过了最后一座城,兵临京城。
"这不可能!"太子近乎尖利地大喊道:"朕沿途调集了足有二十万大军,宗政博延只有六万人,怎么可能这么快攻进京城。"
二十二天的时间,在他的想象里,本来应该连一座城池都不可能攻下才是。而且,就算没有任何阻碍,简单地急行军,从北疆到京城也至少需要十三天的时间。
他的二十万大军,难道仅仅只能拖延九天的时间吗?
虽然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但站在下面的大臣谁也没有对他自称朕提出什么异议。支持他的人自然没意见,反对的人此时也觉得没必要去在意这些小节了,反正面前这位大概也不会在这个位子上待太久了。
温太傅的脸色也很是难看,他想过宗政博延的背后肯定有鼎元帝的支持。但是他却并不以为意,他认为,鼎元帝已经被软禁了起来,大部分人手也被他们控制住了,就算还有些隐秘的人手,也不可能影响得了大局。
可,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他小看了鼎元帝。一个做了几十年皇帝的人,就算年老昏聩,到底不是简单的人物。
但是,他还是想不通,宗政博延究竟是怎么这么快来到京城的。要知道,沿途那些城镇里,很大一部分都是太子的亲信亲自镇守的。这些人就算有一两个是卧底,总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为什么竟仿佛一点阻挡都没有便让宗政博延给闯了过去。
当初,宗政博延从北疆带了六万大军出发,此时到了京城仍然是六万大军,仿佛是一点都没有消耗一般。
而此时,不仅是他们在震惊,宗政博延一方的将士们也完全不敢相信他们就这么一路顺利地到了京城脚下。
一路上,他们好像就是赶路,然后到了一座城池外,如果是白天,就在城外列队站一站,如果是晚上,就直接安营扎寨。然后第二天一早,对方保准打开城门将他们迎接进去,态度还特别的好。
宗政博延侧头看了一眼慕筠溪,眼中闪过一抹温柔。
一开始决定起兵的时候,他和这些将士们想的一样,那就是一路打进京城。虽然他们的人数少,对上一群从没上过战场的内地兵,就算对方比他们多出三四倍也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这些人还是分散开的,单独一个城池里驻守呕得并不比他们多。而他们手中还有更加厉害的武器,打败他们简直不要太容易。
但是,慕筠溪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他们要打赢确实不难,可他们要对敌的对象原本都是自己的同胞。况且这些普通的士兵也不是自愿与他们敌对,他们只是一群听命行事的无辜之人罢了。
最重要的是,战事一起,受苦受难最多的还是沿途的百姓。东陵刚安定下来几十年,整个国家刚刚焕发出新的活力,根本经不起这样一场战乱。
综上所述,慕筠溪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上之策。
具体怎么办呢?
到了一座城池,大军在外面驻扎,慕筠溪和宗政博延带着暗卫们,依仗高超的轻功,从容地翻墙而过。
然后,依次造访城内做主的文武官员。
找到人,制住他们,掏出鼎元帝的密旨。愿意遵旨的就放了,坚决拥护太子的,那就抱歉了,谋反是死罪啊,所以都去死吧。
当然,并不是那人表示愿意遵旨他们就会放松警惕了。诈降的事,古来有之。这些投降的人,他们依旧会安排暗卫监视。
别说,还真被他们揪出了几个诈降的来。
本来,就算有这个计策,也不应该进展这么快。但慕筠溪从北蛮的事情上得到了启发,古人似乎都比较迷信。虽然东陵这边的信仰似乎没有北蛮那么坚定,但这种想法却是根深蒂固的。
遇到某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他们自动便会向神仙方面去想。
于是,慕筠溪很好的利用了那些反叛官员的剩余价值。
她并没有在晚上便当场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掉这些官员,而是给他们下了她千辛万苦萃取出来的神经性毒素。
这样毒,没有现代的设备,靠古代的验尸手段根本查不出来。而且,不会让人立刻就死,一般会在中毒后六个时辰也就是十二个小时后发作。
这个时间,已经天亮,正是两军对阵之时。
结果,对方首领刚发表完一番申饬宗政博延谋逆之类的演讲,就毫无预兆地倒了下去,死了。
没有任何外伤,也查不出身体内有什么毒素,就这么死了。
慕筠溪在让容天泽遍布天下的眼线暗地里传点流言,很快所有人都相信了,宗政博延出兵讨伐逆贼宗政博达,是上天的旨意,是受到老天爷庇护的。没看那些跟他作对的人都不明不白的死了嘛,那些老老实实开城门的人就活的好好的,还有越活越好的迹象。
这股流言,在鼎元帝和容天泽还有宗政博延三方人手的控制下,在民间迅速传开,太子等人对此却还是一无所知。
等他们隐约得到消息的时候,宗政博延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另一边,宝丽格尔的感觉并不比太子好多少。
她自己吓唬了自己半晚上后,第二天立刻召集了将领,表达了自己决定撤军的意见。
坐在高位上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北蛮的贵族,他们早就没了先辈们驰骋疆场的勇猛。东陵神出鬼没的杀手,还有强大又神奇的攻击武器已经吓破了他们的胆子,若不是当逃兵会被杀头,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此时听到宝丽格尔的提议,自然是忙不迭地附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