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查太子圈地案,凤卿霄连日来常常早出晚归,带着手下一起去京郊寻找证人,连日审问,想尽快追查出此事件的蛛丝马迹,给父皇一个交代。
近日查出的种种迹象都对太子很不利,不管人证或者物证都指向太子有圈地的重大嫌疑。
凤卿霄的眉头深深地锁了起来,尽管太子向来与他不睦,总是一直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太子的地位。
但是他经过深深的思索,觉得太子虽然狂妄自大,有时候做出的事实在让人费解。但是他觉得圈地事关重大,况且父皇在位,太子还是会有所忌惮,行事不敢太明目张胆,因此圈子这个事量太子没有这个胆量。
所以他怀疑是有人故意在背后制造假象,这些人证和物证都是故意做出来给他看的。
尽管有一些人一直在背后怂恿让尽快了结此案,让皇上安心,让大臣们安心。但凤卿霄一直没有这么草率行事,他一直在思索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找出背后的主谋,还太子圈地事件一个真相,最后让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这样也不辜负父皇对自己的重托。
于是凤卿霄继续扩大了搜查的范围,不仅保留原来的人证和物证,而且不遗余力地继续找寻新的证人。将所有的事件串联起来仔细地顺藤摸瓜。
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凤卿霄有些疲倦了,于是带着手下回王府,准备第二天接着调查新的证人和证词。
凤卿霄前脚踏进王府,还没有来得及更衣休息,后脚就有下人来报,说太子的侍从求见。
凤卿霄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现在太子圈地事件正在风头浪尖上,作为当事人的太子明知道父皇把调查此案件的重任交到自己手上,他更应该懂得避嫌,而不应该明目张胆地来王府找自己。
万一被别人看见了,岂不正落人口实,让人抓住把柄,认为太子做贼心虚,专门登门拜访彻查此案的九王爷凤卿霄,别人难免会想他是想串通勾结九王爷帮他隐瞒事实,伪造假证洗脱罪名。
让人抓住这个话柄,岂不更对太子不利?难道太子没有想到这一层吗?凤卿霄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深知太子此行的来意,但此事件正在关键的时刻,两人身份特殊,实在不方便见面。
所以凤卿霄很想拒绝太子的求见,但是他却知道,自己并不能这么做。如果圈地案他是被人刻意陷害的,那么此案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到时候,太子可以沉冤得雪,那么太子总归是太子,他的权力和地位是无人可以挑衅的,到时自己在他面前就不好自处了。
所以尽管不想见太子,凤卿霄还是命下人赶快请太子进来,而自己也赶紧做好准备迎接。
太子进门后,凤卿霄吃了一惊,只见太子换了一身行头,不再身穿华贵的太子服,而是身着一身普通侍卫的衣服。
凤卿霄一下子就明白了,看来太子并不笨,自己刚才想的一切,太子都想到了,他也懂得应该避嫌。
所以他并没有大摇大摆,明目张胆地进入九王爷府,而选择避人耳目,换上侍卫的衣服,趁着黄昏时分带着侍卫偷偷地来到九王爷府求见自己。
看见太子,出于礼节,凤卿霄急忙迎上前去向太子行了一个大礼。请下人为太子看坐,命下人去端上上等的碧螺春茶招待太子。然后定定地站着没有说话,他在等太子说明来意。
此次太子前来,全然没有了上次中秋家宴时对凤卿霄的横眉冷对。
他深知此次圈地案是背后有人设计好了一切,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所有的证据都对自己不利。自己再不承认,别人也不会相信,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摆在那里。
有大臣暗中向父皇上书此事,父皇大为恼火,也曾暗中派人追查,结果但找出的证据都对自己十分不利。
早朝时,有大臣提出讨论此事,父皇只好当堂和自己对峙,可尽管自己矢口否认,极力喊冤,仍有大臣提出质疑。
就连父皇也十分头大,觉得此事实在无法定夺,因此父皇将彻查自己圈地案交给凤卿霄全权负责。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凤卿霄对此事的看法,假如他有意跟自己过不去,和那些故意陷害他的人站到一个队伍里。
假如他拿着那些别人故意设计好的人证和物证来向父皇草草结案,那自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就算是自己再喊冤,父皇也不会相信,那些大臣们也不会相信。这就正好如了想陷害自己的人的心意。
假如凤卿霄在朝堂之上拿出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就算父皇有心想保自己也没有办法让文武百官信服。
最终父皇将如何处置自己,自己真的是无法预料了。
因此他放下太子的架子和以前对凤卿霄的种种态度今日专门登门拜访。是想了解一下凤卿霄的态度,以便及时作出应对。
看着凤卿霄客客气气地招呼自己,并未过多言语,也未主动提及圈地事件。太子有些沉不住气了,他的脸色变了又变,最后尴尬地干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问凤卿霄:“如果我说圈地事件我是冤枉的,你会相信吗?”
凤卿霄早己料到他会问这个问题,想起他以前对自己的种种态度,凤卿霄不紧不慢的说:“如果太子是冤枉的,那么这个事件自然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知今日太子前来九弟府上所为何事?”
看到凤卿霄明知故问,太子的脸色更加尴尬,他强行挤出一丝笑容对凤卿霄说:“不知此事九弟近期调查的如何?我也知道当下一些人证物证都对我不利,所以我今日前来,主要是想看一下九弟对此事的态度。我想让你明白,我是冤枉的,那些人证和物证都是有人故意提前设好的,希望九弟不要被那些假象所迷惑。”
凤卿霄说:“太子放心,此事事关重大,九弟自然会秉公处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