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陈思觉得,陈老师上语文课有这样一个特点:学课文之前,一定要把作者的原名、代表作、生平都介绍一遍,细细讲来,从不厌烦。重要的,他都要求他的学生们能记下来。先记在课堂笔记本上,再记在大脑里。陈思很喜欢。这每一个作家都令他着迷!他渴望走近他们。再近一些,再近,直到完全进入他们的生活!要像一个游客一样,游览他们的一生!他们是怎样走上创作的道路的?发表第一篇作品时,他们会高兴到什么样呢?他们的家庭、事业、爱情、孩子……都神秘极了,陈思渴望一一知道。他们会有不良嗜好吗?会不会也干过不少蠢事?……不知道的总是太多,太多!所以,在语文课上,他手中的钢笔喜欢飞快地写着,追赶老师的声音,追赶那些远去的作家们!不知有多少,就被陈思永久地保存了下来,在他年轻的生命里!
这一天,该学《海燕》这一课了。陈老师照例讲述它的作者——高尔基的有关重要知识。陈思对高尔基早有所闻,但以为他是中国人,姓高,名尔基。现在才知道,人家是苏联人,属于白色人种。那他怎么取了个中国人的名字呢?陈思一边听,一边这样寻思!这时,陈老师说高尔基的原名是:……他咿里哇啦地说了一大串,好像在说原汁原味的苏联话。大家都听愣了,剩下的就莫名其妙地笑起来——都等着他赶快翻译过来,用中国话。陈老师看着一双双奇怪地看着他的眼睛,沉稳地笑了,并不慌张,这,都在计划之中。幽默和机警在他的脸上融合在一起,变得不易琢磨。他什么都没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有些人恍然大悟,而有些人则恍然若失——他们还以为陈老师真懂什么苏联话呢!陈思在惊奇中数了数,一共有15个字,老师是怎么记下来的呢?确实是老师!这时,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为了背下这15个字,我着实费了不少功夫呢!但这决不是在损失脑细胞,恰恰相反,让我的大脑更聪明。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增加我的知识;二,提高我的记忆力。你不要以为脑黄金吃多了大脑就发达,就聪明绝顶,你见哪个人的成绩是吃出来的?都得靠自己勤记勤背,脑子总是越用越灵活。不信,你就从今天开始,从这15个字试一下吧!”
“噢,明白了!”陈思一边在笔记本上抄,一边就开始背起来。下了课之后,他小声咿哩哇啦地背,旁若无人,很快就背了下来。忘了再背。终于实实在在地刻在记忆中。二十多年之后,他几乎还能完整地背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对背诵不反感了。中学毕业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后来能喜欢上背诵,都因为陈老师的这一番话。陈老师的话总是沉甸甸的!
说完这段深刻而并不深奥的话,陈老师像在讲苏联历史一样娓娓道来:“苏联人的名字都分为三部分,分别用间隔号隔开。最前面是他的名,中间是他父亲的名,最后面是他的姓。所以‘阿历克谢’是谁的名字?’……对,是高尔基的名。中间的‘马克西莫维奇’是谁的名?……对,是他父亲的名。而最后的部分,就是他的姓。”
陈思觉得,这样的名字太麻烦,啰里啰嗦,幸亏没加上爷爷的名,否则,家谱都出来了!若自己的名字以苏联人的姓名方式呈现出来,应是这样:思.忠信.陈
……什么乱七八糟的,像在说梦话,还是白日梦!……真不知道姓什么了!……!苏联人真是的!
接着陈老师又说:“这个‘高尔基’,就是他的笔名。你们知道‘高尔基’的原义是什么嘛?就是‘苦难’和‘痛苦’的意思。因为高尔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痛苦太多。所以,他就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陈思心里又开始嘀咕:这也奇怪了!比如,我就不想让别人叫我‘苦难’或‘痛苦’。这名字苦得像是苦海,淹不死我也得泡死我!当然,我也不想让别人叫我‘陈苦难’或‘陈痛苦’,好像这辈子就得一直苦下去……唉,高尔基,我不理解你,难道你的生活就一点甜味都没有?偏偏给自己取了这么个倒霉的名字!……
接着学习《海燕》这篇课文。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水平极高,让陈思惊叹不止!莫非燕子飞到了海上就成了海燕,都这么厉害,都成了“黑色的闪电”!那乌云、闪电、波浪、雷声……都具有浓重的象征的意义,在厮杀,在生死较量,场面异常惨烈,矛盾往往一触即发……陈思津津有味地读着,在老师的讲解中,仿佛来到了苍茫的大海边,看见滔天的波浪中,一只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陈老师说,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这个,陈思赞同,确实像极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飞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正是真正的革命者!但陈思突然觉得,海燕更像高尔基,在他的无穷无尽的苦难中飞翔,无所畏惧,是天生的革命家……
陈思很喜欢这篇课文,珍藏在自己的内心。闲着没事时,一想,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等着陈思挚爱的目光能落在上面,不忍离去!
陈老师讲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学一课,一定要给我们概括出中心思想,无一例外。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写在课文的空白处。陈思回想起来,小学语文老师也是这样,学生背下老师给概括出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才算真正学到手,否则,只能算拾了个垃圾。所以,陈思就想,高中语文也不过如此——那个时代的语文老师大概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出路!陈老师一般是说着让我们记下来,但如果太重要或兴之所至,也会写在黑板上。他的手劲特别大,粉笔落在黑板上,“咔咔咔”地响,像是军人在正步走时发出的声响,雄壮有力!好像力量再大一点,黑板就被戳破了或者震裂了。可黑板总是安然无恙,黑板简直就是铁板!有时,稍脆一点的粉笔承受不了,就折断了,像是从枪膛里崩出的子弹壳。而每一个字都遒劲有力,都有骨头,有肌肉,看着看着,觉得想要擦去它们,也不容易,得废去相当的力气!尤其是“的”,陈老师写得变化多端,不易揣摩!不管是行楷、行书、行草、草书、还是狂草,都个个不凡,傲然独立!有时,就像是两个变形的圆圈连在一起,变得奇妙起来……
有一次,陈老师讲课讲得很漂亮,颇为自得,要概括中心思想了,他像呷了一口美酒,一边品味一边得意地说:“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毕知……”只听台下轰的一声,大家都笑了起来,无所顾忌,笑得汹涌澎湃,铺天盖地,一下就把陈老师给淹没了,像是**大海!而他就像个定海神针一般,一动不动,微笑着,慈爱地看着我们,没有受到任何惊吓……
语文课是能给他们带来不少乐趣的。但也有一些是怎么也“乐”不起来的,也就无“趣”,比如,背课文。许多人一听到“背”就头大、头晕,或者头疼,好像课文就是一副重担,越背越重,最后简直要被压趴了,压成爬行动物,慢吞吞的,很有一点乌龟的风格。但陈老师每一次的要求都很高,必须达到四个字:滚瓜烂熟!这就是圣旨。因为班主任在自己的班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很像个皇帝——不管是谁,都没有动过“起义”的念头,都是良民啊,刁民早在封建社会里,就被全部灭绝了!所以,只要陈老师一声令下,许多人虽不情愿,但也只能乖乖地服从,对自己说:那就赶快爬吧,看谁爬得最快!说不定爬着爬着,就能直立起来,会走了!大家就急急忙忙地背起来,响成一片……
陈老师自然知道这一“民情民俗”,从来就不是视而不见。有一次,他布置背诵,刚说完“滚瓜烂熟”这“光辉”的几个大字,大概自己也觉得有一些沉重,因为这次需要背诵的课文内容实在太多,学生们一时不好接受啊!于是,他灵机一动,既像安慰,又像在体恤似地说:“大家知道‘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吗?”大家虽然对这四个字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也隐约知道它的大体意思,但都不敢贸然解释,没一个敢举手的。陈思在想:背诵怎么能和“瓜”联系在一起呢?这种瓜到底是什么瓜?能不能吃呢?……这时陈老师热情洋溢,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有一点迫不及待了:“有一些西瓜摘下来即使没熟,也有办法让它熟起来,你们有没有办法呢?”大家从没有在这件事上想过办法,只想着要是买西瓜的话,一定要挑熟的。有谁故意挑个生的,再想办法把它变熟?谁也不能变成西瓜秧!就是变成了西瓜秧,谁能给接上?大家都直直地老师,像看着瓜农的杰出代表——高科技知识分子。只见陈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有这样一个好办法,就是让这个滚起来,滚着滚着,它就熟了。再滚,它就烂熟了。这就是‘滚瓜烂熟’!最后,瓜瓤都能变成瓜汁,一打开直接就可以喝了,而不是吃西瓜,味道好极了!”大家都“噢”的一声,都明白了,一时间挺敬佩陈老师的,确实是高招。隐约听到几声咽唾沫的声音。不过,这瓜可不是长出来的,是滚出来的。陈思在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在大街上或者小巷子里滚西瓜?谁这么滚,不是个傻瓜,就是不想吃西瓜了,吃腻了!就是陈老师,怎么也从来没见过他滚过西瓜呢?当然,也可能是在自己的家里滚的,这个,谁能见到?接着,陈老师满含深情地:“需要背诵的课文,就是一个生西瓜。你不要犯愁,你就让它滚!滚着滚着,就‘滚瓜烂熟’了!明白了吗?”大家纷纷点头,都觉得太有道理了。这时,陈老师有些得意地说:“背得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背下来。滚得圈数多了,瓜自然就熟了!功到自然成!好了,现在开始背吧,看谁最先背下来!”大家都“奋然”立起或者捧起书本,滔滔不绝地背起来,也就是,开始‘滚’起来!陈思一边在背,一边忍不住在想:滚西瓜的时候,决不能滚得太快,也不能碰到大石头。否则,瓜一旦裂开,就没法滚了,也就再也熟不了了……
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作家,叫鲁迅。陈思早在上小学时就知道一些。至于他为什么伟大,一概不知。上初中时,他利用课余时间,曾试着去读他的作品,总是读不进去。一是因为它缺乏情调,二是不好懂,啃不动。学到《藤野先生》时,陈思在陈老师的讲解下,觉得鲁迅的语言厉害,说一句是一句的,很劲道,但好像和“伟大”还是扯不上关系,直到有一天学了《孔乙己》。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乙己到丁举人偷书被逮住,双腿被打折了。陈思读到这里,就像一阵风吹过了冰层,荡不起一点涟漪。但陈老师紧抓住不放,他的眼睛灼灼地看着大家,说话的语气势不可当:“丁举人本来和孔乙己一样,都是读书人。但他一旦考中了举人,地位就高高在上,骄横跋扈,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心,就变得狠了!你们想一下,孔乙己不过偷了他几本书,他就打了他‘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两条腿都断了。孔乙己还怎么活呢?后来,果然,孔乙己就死在这上面了。区区几本书,何至于死呢?但丁举人就要了他的命。都是读书人啊!一个考上的,就可以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没考上的,没人管,没人问!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封建社会,平平常常……”说到这里,陈老师没再往下说,他出神地看着大家,像刚刚从可怕的封建社会里走出来,目光凝重而又深邃!教室里一时间静悄悄的,大家都沉浸在小说浓郁的悲剧气氛中,现在才真正接触到这篇小说。既愤慨那个姓丁的,又在可怜那样一个不幸的人……
陈思震撼了!若不是老师这一番话,自己如何能看到这一层!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大有深意。隐藏得太好了,像在搞军事,像在变魔术,这只有天才才可以做到!自此,陈思对鲁迅刮目相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深入,学到了不少写小说的本领。陈思深以为,鲁迅确实是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其地位不可撼动。而领着陈思敲开们,跨过高高的门槛,得以认识这位艺术巨匠的,就是陈老师!陈思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