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 谈婚4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曾氏事儿气性很大的人,一时半会的也不能释怀,见了女儿便没个好脸色。锦华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敢去触母亲的逆鳞。

她最初的时候确实没想到母亲对这门亲事竟然如此看好。

幸亏日子过得飞快,麦收早已经过去了,麦子也都晾晒干净,接下来就要收租子了。娘两个为着这件事有商有量的,倒也冲淡了彼此间冷淡的气氛。

所幸麦子成长的中后期好歹下了些雨,大大缓解了旱情,才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干旱。即使如此,今年的收成比起往年的好年景来也足足减了两三成。刘家手里头只有二等田和坡地,不容易灌溉,减产的情况就更严重了一些。

刘锦华早就从小枝姑和张大川那里把产量打听清楚了,与母亲商量之后,便命赵铁柱回台子镇收租子,嘱咐他,因为旱情的缘故,租子比往年少收一成,但是绝不允许拖欠。如果哪一家想拖欠的,就把欠条写了,马上就把地给收回来。

她算过了,佃户交完租留下的粮食,如果精打细算的话也能过得下去,不至于到了打饥荒、饿肚子的地步。

刘锦华不是狠心之人,但也绝不会滥施恩惠。若是租子减的多了,周边的其他地主定不会答应。若是这回允许拖欠,庄户人家日子艰难,必定都会挖空心思试图晚交,并互相攀比,万一如此这般一年年的拖下去,那自己这地也就白佃了。何况,自己家里又没有功名,光上交的赋税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呢。

所以,收租子这一块需要拿捏好尺度,既不能给人狠毒冷酷的印象,又不能让佃户觉得自己软弱可欺。

赵铁柱在乡下忙活了十几天,他人老实,收租子这个活干的颇有点吃力,好在有张大川在旁协助。既然张家和刘家六房都带头交了,刘家三房的人也不好再拖,何况又害怕地被收回去,倒最后到底老老实实的把租子给交上了,并没有人拖欠。

曾氏和锦华本来预备着三伯家的人上门来哭诉、恳求,如今见租子收的比较顺利,才算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等租子收缴完毕,就进了炎热的七月,曾氏便开始忙着给曾尚才打点行装,准备入省城赶考。

曾尚才与好几个同窗同行,三四个人一块雇了一辆骡车,路上也好有个伴。

临行前曾氏特意嘱咐他,让他考完试后在省城打听打听,看有没有治咳喘之疾的好大夫,特别要注意那位隐退的王老御医的情况。

自从上回被自家姑母“敲打”了,曾尚才已经许久未上门。即使曾氏偶尔邀他来家里吃饭,也被他以读书为由婉拒了。

曾尚才一走,锦年倒是落了单。曾氏本来想一家人在一处挤挤,谁料他自己早就打算好了,寻了一个要好的同窗,直接住到人家家里去了。

锦华既欣慰弟弟不像以前那样孤僻,又知道这孩子定是害怕回了家父亲要考校他功课,这才不愿回家来住,一时之间又觉得颇为无奈。只好跟母亲拿了些日常实用的米面猪肉等物,登门拜访了那户姓宋的人家,恳切的表示了一番感谢。

那姓宋的是个做小买卖的,家里开着油坊。她家娘子为人很是爽利,说话嗓门很高,家里婆婆还健在,下头也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

这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其乐融融,看的出,感情处的非常好。

就是锦华在他家,也并不感到局促不安,而是跟几个男孩子嘻嘻哈哈的笑闹在了一处。

锦华不由得大感欣慰。她自然是非常乐意锦年交了这么一户人家的子弟为友,总比他回了自己家总是忐忑不安要好吧。

锦华从来都承认,虽然自己的爹娘为人善良、厚道,但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说,实在是不太称职,不太擅长教养子女。要不然,前世的时候也自己家不会落得那样惨烈的结局。

现在,也亏了自己是个重生一世的怪物,这才对父母诸多忍让,使家里能维持一片平和。但是对锦年来说,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双重压力,实在是让他很是吃不消。

因为锦年住在宋家的缘故,刘家和宋家倒是时常走动起来。锦华还特意给宋家婶子做了一双鞋,以示心意。

虽然整个漫长的夏季骄阳如火,但是父亲病情还算稳定,如果没有那个人的话,这日子还真是舒服快意的很呢。

可那个人志在必得的一张脸老在眼前晃悠。“相信我,咱们俩有缘,你这辈子注定会成为李家妇。你且看着吧!”。。。

锦华心里颇不安定。她在这个宁静的夏天里本来可以万事无忧,可这一段心事总在心口悬着,让她无法彻底开颜。

母亲到底还是不高兴的,锦华曾听到她背地里向父亲抱怨,“锦华这孩子眼光也太高了些!你看这几个人,前边是尚才,现在是李大少爷。要是我说,哪一个都是好姻缘!只可惜,你那闺女性子太倔了,也不知道她到底想要找个什么样的!”

“嗐,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就别操那个闲心了!”父亲总是这样劝导。

“哎呀,你知道什么啊,再耽误就晚了。锦华已经十六岁了!”母亲又急了。

等锦华过了自己十六岁的生日,曾尚才也自省城回来的时候,已经九月末了。正如刘锦华所料,他名落孙山。

曾尚才是个有成算的,只说试试笔,并未见多沮丧。何况据说今年录取的格外严苛,满县城竟只有一两个中了的,因此,大家相互比较一番,也能多些安慰。

只是,曾尚才说起寻医的事满面的愧色,“那位王御医确实十分难见,我打听许久竟连地方也打听不到,想必这人平时十分低调,并不爱出门交游。”

曾氏本没抱多大希望,这人连在官场上的田主簿都只是听说而未曾见过面,曾尚才到了省城人生地不熟的,就更别提了。

麦收时收成本就不好,到了收玉米的时候同样不比往年,粮食的价钱已经悄悄的涨起来了。

现在张大川想收粮食已经收不着了。不过,旧居里头已经堆了三间屋子,也不少了,只等着涨价就行了。

虽然粮食行情渐长,令人欣喜,但秋风一凉,果然跟张大夫预料的一样,二爷竟然又开始咳嗽起来,而且不出两三天的功夫,就越咳嗽越重,看着竟跟去年发病时的症状差不多,脸色苍白,浑身无力,咳嗽的竟连觉也睡不好了。

秋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透骨的寒意一个劲的往身体里头钻。

一家人也不顾的秋雨泥泞,又带着二爷雇车找了张大夫。老头子摸了半天脉,也只是摇头,说是再换几味药试试看,实在不成的话,还是另请高明吧。

那就只好先吃吃看了。

可是,眼看着又吃了一个多月,二爷的病情却并没有减轻的迹象。

“要不,咱就去省城试试看,说不定会有名医呢?”刘锦华依然不肯死心。

曾氏却有些心灰意冷,一脸忧伤的摇摇头,“山高路远的,你爹能禁得住路上的折腾么?再说了,就是去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请到个医术高明的好大夫呢!”

刘锦华心里的万丈豪情瞬间都成了灰。

难道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命运都是无可更改的么?

她忍着心里的难受,依然忙里忙外的忙活。第一件事就是新买了一座小宅子。

整天租房子住并不是久长之计,何况现在这小院住起来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不利于父亲的病情。

锦华跟母亲一商量,便托田府引见了官牙。那人见是与田府相熟的,哪有不尽心尽力的。刘家很快就定下了水井胡同的一处二进的小宅子。幸亏锦华手里还留着静怡借给的三十两银子急用。

这宅子地处西城,位置略有些偏僻,好在院子足够宽大,又在巷子深处,还算幽静,出门也很方便。虽然只有两进,后边居然还带个不小的后园子。

曾氏又找了上次做活的张师傅,好好修缮了一下,把破露的屋顶重新挑了另盖,青石板路也重新修起来,又按照老大夫的交代,在几间阳光充足的屋里盘了一溜儿的火炕。

北风一天天的刮了起来,天逐渐冷了,因为有火炕,刘家新宅里倒是整日暖意融融的。就连锦华都沾了光,晚上睡上了暖烘烘的热炕头。

二爷住的屋里头还特意支了个锅,里头烧上一大锅的水,一天到晚烧着,让水汽氤氲着,按照张大夫的说法,这样可以润肺化痰。二爷搬了进去,果然觉得胸口舒服了不少。

宅子大了,人手就显得欠缺了。曾氏便做主,又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丫头和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小厮来。

丫头名叫桃子,主要跟在锦华身边,兼着做些屋里屋外的杂活。小厮叫壮实,暂时先跟在赵叔身边跑跑腿。

锦华忧心父亲的病情,整天提不大起精神来,只把心思都放在了绣经文上。现在,只有这东西能让她感点兴趣了。如今她已经熟能生巧,绣出的东西虽然仍然比不上母亲技艺精湛,但算下来每个月也能卖得两三两银子,再加上曾氏的,实在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桃子见小姐不爱说话,她也不聒噪,一闲下来也拿着个帕子,跟在小姐身边学着绣起来。一针一针的,倒也颇像个样子。

锦华绣的累了,便停下来发发呆,或者是去前院看看大黑,有时候也会指点桃子几句。这时候,小丫头便跟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十分认真的瞪大了眼睛听着。

在这种压抑的气氛里,锦华又接到了田静怡的一封信。

锦华看着看着,忽然激动的一拍桌子,一下子站了起来。

“。。。大表哥昨天来我家,说他去省城的时候,偶然认识了一位生意上的朋友。而这个朋友恰好跟那位王老御医有一段渊源。要是表哥能出手帮忙的话,说不定能让那位老御医出山呢。。。”***(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重生之为妇不仁命之奇书我收了幼年大佬们做徒弟替身的我跟正主在一起了女配她天生好命农家娘子美又娇她的4.3亿年穿成绿茶女配后我出道了嫡女娇妃重生后我回苗疆继承家业
相关阅读
狐妖娆相遇在仲夏老婆,我们约会吧!一品客栈孟五娘一品药坊黑道女当家彪悍村姑:世子,到田里来情幽幽 恨悠悠先婚后宠:腹黑老公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