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讲得是一个故事,在阴间的奈何桥边盛开着一种花,这种花长叶子的时候不开花,叶子落完的时候方才开花,那花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曼殊,弟弟叫沙华,他们两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子,曼殊让着弟弟,默默地离开了那个女子,但是那个女子心里爱的人却是曼殊,弟弟与他成了婚,把那个女子锁在屋里,但是那个女子喜欢的是他的哥哥曼殊,有一天趁着无人用火点燃了屋子,从此离开了人世,弟弟沙华用情极深,回来后发现女子葬身于火海,一时伤心就投了河,哥哥曼殊很后悔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一直以为那女子是喜欢他的弟弟的,没想到她喜欢的人竟然是自己,哥哥找到了一个老道士,那老道士用血祭唤出哥哥曼殊的魂魄,让她到奈何桥与那女子与弟弟见最后一面,走到奈何桥边,哥哥曼殊追上了弟弟,弟弟见到了哥哥说清楚了事情的真相,那女子本来是喜欢哥哥的,可是弟弟非常喜欢那个女子,故意让哥哥知道自己喜欢她,从小哥哥什么都会让着他,他想这一次也一定是一样的,他的判断是对的,最后哥哥曼殊默默离开,本想成全他们,没想到却成了一个悲剧,两兄弟相约要找到那个女子,于是在奈何桥边换着班等那个女子经过,可是等了无数年,两个化成了一种花那花的名字就叫做曼殊沙华,是用无数经过奈何桥边的人悔恨的泪水浇灌成长的,几万年过去,那花依然开在奈何桥边,所以长叶子的时候不见花,开花的时候不见叶,他们兄弟两个化成了大片的曼殊沙华,那花盛开在阴间却是红的如血一样,那道士在人间等了许多年,不见曼殊回来,后来他将自己的魂魄抽离来到阴间找他们兄弟俩却看到他们变成了曼殊沙华,那道士就将一株曼殊沙华带到了人间,种在自己的道观里,每日相伴,老道士去世后,曼殊沙华就没了踪影,没想到竟然出现在皇宫。”
“你知道那是彼岸花,为什么不阻止,还让向太后送到孟皇后的瑶华宫去?”
“这是我的猜测,因为我在端王府里见过图册,但并不敢说十分准确,如果我说这是彼岸花,这太后娘娘会信吗?”
“也是,那花是太后娘娘的娘家外孙送的,只怕也是看着好看,却并不知道这花的来历,如意,这花有没有毒?会不会对忆儿小公主不好?不行,我得去瑶华宫将这花要回来,跟太后说说,让把花毁掉!”
“这花是没有毒的,只是它生长在阴间的奈何桥畔会让人觉得它是不吉利而已,其实还有另一个传说,很美的,你想不想听?”
“还……有……”王纤羽没想到关于这花竟然会有这么多故事。
“那女子本该去投胎重新做人,她的魂魄还没有到奈何桥就遇到了孟婆,孟婆劝她喝孟婆汤,说是可以忘记前世的种种,可是那个女子犹豫了很久都没有喝孟婆汤,她想通了很多事,她知道他们兄弟两个人在奈何桥边等她的事,一个是爱她的人,一个是她爱的人,她不舍得,却也不知如何去面对,所以就求孟婆将她化做一只白色的蝴蝶陪在曼殊沙华身边,其实曼殊沙华要找的人一直都在他们身边。”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6]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太子赵茂夭折之后,皇上的病也日渐沉重,朱太妃到宝文阁见正在养病的赵煦。
“母妃?您怎么来了?”
“煦儿,母妃昨日做了一梦,梦见先皇跟我说了一些你小时候的事,母妃很担心你的身体,所以一早熬了些参汤,送了过来。”朱太妃是皇上的亲生母亲,但皇上从小在高太皇太后身边长大,与朱太妃并不是十分亲近。
“儿臣谢过母妃。”皇上十分清楚母亲每天来看他的目的,他查清楚了那次夜探华阳宫的人正是自己的亲弟弟赵似,他让人查过,太子出事的那天,简王赵似到宫里看过太子,还问了筑心许多话,还送给太子一个木马做为玩具,虽然孩子还小,却是他做叔父的一番心意,他让人查了那木马,那木马的身上被浸过了药水,所以那木马就是害死太子的元兄,也可是说是简王害了太子,皇上查出来之后并没有声张,他知道简王的目的,如果太子死了,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自己死了之后,简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上皇上,皇上每每想到此,都觉得心里发凉,自己的亲弟弟盼着自己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也盼着自己死,皇上想到这里不由得心里难过,心情郁结,也是他的病越发沉重的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