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军人身份出任国家统帅的“不仅仅是裴承毅,怀有拨锋灯丹的杜奇威。
客观的讲,杜奇威的处境与裴承毅非卑相似,那就是在与共和国宣战后,各方各面前处于一团糟的局面,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在战略认识上,杜奇威与裴承毅的观点完全一致,即太平洋才是两个级大国的主战场。而且谁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谁就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怎么打太平洋战争的问题上,杜奇威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达到目的。
在很多人看来,杜奇威是最有资格、也是唯一能够挑战裴承毅的军事统帅。这个观点并非不无道理。比如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杜奇威的决策往往与裴承毅如出一辙,至少在总体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差别。
换成其他军事统帅,也许会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即利用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来解决太平洋战场上的问题。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将军事基地摆到对方家门口的不是共和国。而是美国。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都非常明显。别的不说。菲律宾距离共和国本土不过数百千米,距离美国本土却有近2万千米。即便退后一步,关岛距离共和国本土也就四多千米,距离美国本土却。多千米。也就是说,从西太平洋到北美大陆西海岸。几乎整个太平洋都是美国的防御屏障。即便到夏威夷群岛,美国的战略防御纵深也有上万千米。巨大的防御纵深还意味着进攻时的突击距离更短,美国空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从关岛起飞之后,不需要进行空中加油就能攻击共和国本土东南地区。即便后退到夏威夷群岛,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也能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战略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西南太平洋上,美国可以依托澳洲大陆。北上与共和国争夺东南亚地区,或者西进骚扰共和国赖以维生的北印度洋航线。对共和国来说。除了盯紧本土东大门的战略防线之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向东迈进,要想攻到美国本土,就得跨越整个太平洋,而且在此之前、为了巩固侧翼防线还得南下占领澳洲大陆。
总而言之,美国的战略优势不是一点半点。
从这个角度出,也就不难理解袁晨皓为什么要主张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在击败俄罗斯之后再东向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
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共和国很难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
从袁晨皓的立场出,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以开战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共和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垮俄罗斯,比如在年之内攻占莫斯科、再花半年时间扫荡俄罗斯其他地区,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欧盟参战,缩短大陆战争的持续时间,美国也能在此之前完成战争动员,并且巩固战略防线。也就是说。等到打败俄罗斯之后再进军太平洋,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共和国势必面对一个全面武装起来的美国,而这也正是最难以击败的美国。虽然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打赢持久战的把握比美国大得多。而且作为挑战者。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以消耗来拖垮美国的战略准备。但是持久战必然会使胜利黯然失色,甚至会让胜利者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
很明显,裴承毅不想与美国打一场持久战。
提前打响太平洋战争,肯定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动员能力、还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承受能力,可是同时也会给美国造成最大的压力。并且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美国承认在太平洋上战败。即便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也能大大缩短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最终使战争带来的好处最大化。
,可
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政治家与一个军卓家的区别。
回顾历史就能现,集承毅做出的选择与四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当时。美国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名义向日本宣战,并且在德国以日本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之后,才向德国宣战。从道义上讲,美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而不是欧洲大陆上的德国。问题是。参战之后,罗斯福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将击败德国当成头号任务。这次,裴承毅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即在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并且率先起攻击之后,共和国以反击的名义向俄罗斯宣战,随后美国以俄罗斯盟国的名义向共和国宣战,裴承毅立即抓住机会,明确了“先海后陆。的战略,即把美国当成头号打击对象。俄罗斯则是次要目标。
毫无疑问,裴承毅早已完成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转变。
不耳否认,在此之前,杜奇威也完成门的角煮转审视纹场战争的时候,杜奇威的古场轩小毅一样,即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如此一来,杜奇威就不可能像军事家那样,以“太平洋的方式来解决太平洋上的问题”。从政治角度出,杜奇威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牵制住共和国。
作为美国总统,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战争实力远不如共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能够保住“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强大实力,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关系的国家集团,即以美国为主的西约集团。也许概念上的分析很难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一些数据。在西约集团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蹦左右、而共和国在集约集团中占的比重接近脓,美国的工业产值占6鳃左右、共和国占到了骤以上,美国的军事工业产能占强左右、共和国占到了旭左右。拿集团内部具有影响力的达国家来做比较也很说明问题。西约集团中,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与新西兰等三个达国家。而且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均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属于主要工业国。在集约集团中,除了共和国之外,仅有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与苏丹等4个达国家、而且只有巴基斯坦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国。”其他国家都无完善的工业体系,更谈不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了。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毕竟集约集团是典型的“新兴国家集团。”连共和国都是典型的新兴工业国。更别说其他成员国了;西约集团则是典型的“老牌强国集团不但美国的传统强国、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都是具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工业史的传统经济强国。
单就本国实力而言,美国根本不是共和国的对手。
不管杜奇威有多么自信他也得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国要想取胜。就得充分利用各同盟国的力量。
关键就在这里。要想利用盟国的力量,就得让盟国参战。
,可
虽然按照西约集团的共同防御义务。所有成员国都有责任协助美国作战,但是在美国本土遭到攻击之前。其他成员国有权力选择协助方式。即可以不参战,仅为美国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持与援助。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西约集团与集约集团只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即便除掉欧盟与独联体,全殊幼多个国家中。还有近一半虽然这些国家大多弱小得不堪一击,强大的也不过是巴西这种地区性强国,但是在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的态度肯定会对战争进程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能否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决定了美国能否笑到最后。
要想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就得拉开战线,让足够多的国家卷入战争。要让卷入战争的国家投靠美国,就得选择适当的战线。以及适当的方式方法。
结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即牵制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使共和国无法立即在太平洋战场上向美国难,就不难明自杜奇威的选择了。
从军事角度出,最理想的选择肯定是在南亚地区制造动乱。问题是,南亚早已成为共和国的“后花园”即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印度象”也驯化成了马戏团的小丑”。可以说。印度与共和国的关系。与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非常相似,即在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历史矛盾不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力年不足以让绝大部分印度人忘记那场战争带来的灾难,但是在大变革时代,力年足以让几乎所有印度人尝到变化带来的好处。如果考虑到印度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在印度战争前,过糊的印度人生活在赤贫线与贫困线以下。其中半数得为一日三餐奔波,那么在印度战争后力年间生的变化,对印度人产生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仅从经济层面上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输出国,而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进口国,别说区区美国,就算把整个西约集团算上,也顶不上共和国的需求,无法消化规模庞大的“印度制造。”也就无法取代共和国。
毫无疑问,南亚地区没有美国插手的空间。
无法进军南亚,就只能在周边的区做文章。很明显,东部非洲的情况与南亚的情况非常相似,即共和国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每年过刚乙人次的出境旅游量,把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牢牢绑在了“共和国号战车”上,而投靠美国的吉布提与厄立特里亚都是货真价实的国。而且多是与周边国家有矛盾、而周边国家又得到了共和国的支持,才会搭上“美国号战车”。
正是如此,美国才高度重视迫戈加西亚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达尔文港。
问题是,迫戈加西亚只是一座位于大洋深处的孤岛,根本没有防御纵深可言。和平时期还没什么可担忧的,而在战争时期,就算将整座岛屿变成军事要塞,并且尽可能的部署防御部队,也只能坚持几个月而已。达尔文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背靠澳洲大陆,可是面向印度洋的一面却没有防御纵深可言。而且北面上的航道被印度尼西亚阻绝。加上基础设施匿乏,很难成为美军在印度洋上活动的战略基地。最多只能起到巩固澳洲西北防线的作用,即让共和国放弃在澳洲西北登陆的打算。
对美再来说。真正的选择只有2个方向。一是南非、二是中东。
南非距离北印度洋太远,就算成为美国的盟国,并且积极参战,也最多只能帮助美国守住南大西洋的大门,对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上的战斗没有太大帮助。从积极进攻的角度出。美国能够利用就的只有中东地区了。
当然,作为军事家,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要想利用中东地区,就的阻止共和国向该地区增兵。虽然早在的年前。共和国就通过修建穿越帕米尔高原的中巴战略铁路,在陆地上积极向中东地区进军,并且在。多年前就修通了巴伊铁路,但是从秘年的中东战争看得出来,陆上交通线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最多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共和国要想进军中东地区,仍然得依靠北印度洋航线。
事实上,这也正是北印度洋战略航线最重要的地方。
从美国的角度出,要想阻止共和国进军中东,或者说让以色列与土耳其参战,并且取得最终胜利,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出兵中东之外,美国最应该做的,也是先得做好的就是夺取北印度洋的制海权,打垮共和国的印度洋舰队。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军事部署,也就不南明白,美国海军为什么要在参战前将第四舰队派往吉布提了。
可以说,在裴承毅盯住印度洋的时候,杜弃威也盯住了印度洋。
双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心里都非常有数,在太平洋变成战舰的墓地之前,印度洋将是双方海军理想的热身战场。
当然,这也是一个必须全力争胜的战场。
特别是对共和国来说,如果在印度洋上都无法击败美国海军,又有什么资格到太平洋上去取得胜利呢?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打赢印度洋战争,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
月4日,共和国海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
先是正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印度洋舰队转向北上,进入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海域,并且与从瓜达尔港出的快补给舰队会合,补充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在此期间,印度洋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还做了调整,不但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还以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王珐比北
其次是让进入爪哇海的南海舰队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并且全程保持隐蔽,以对达尔文港构成威胁。迫使美军做出调整,让正在印度洋西部活动的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转向东进。协防达尔文港。更重要的是。南海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前,与印度洋舰队一样,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并且按照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最后是让刚刚袭击了关岛与提尼安岛的西太平洋舰队进入东海海域。从而脱离了美国潜艇与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让美军搞不清楚西太平洋舰队的具体去向。因为南海舰队进入印度洋,所以足以让美军认为,西太平洋舰队正在赶往南海,其主要任务是填补南海舰队留下的防御空当,并且威胁菲律宾。
这一番部署调整下来,别说美军会认为共和国打算在印度洋上大干一场,就连部分共和国高层都认为。裴承毅正在向印度洋调集兵力,很有耳能在开战o天之内,为共和国开辟第三条战线。
岳是如此,共和国的这一轮军事调动引起了广泛争议。
只不过,当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共和国与美国的军事卫星系统都已全面瘫疾。而且两国均部署了部分空基拦截平台。专门对付对方射的侦察卫星,因此交战双方都没有可以利用的侦察卫星,也就只能依靠传统侦察手段来寻找对方舰队,而要在浩瀚的大洋上找到一支舰队,绝非轻松容易的事情。
说得不客气一点,一夜之间,海战战术倒退了上百年。
正是如此,交战双方的第一场正规海战,也是第一次投入全部力量的海战,迅取代整在中亚大平原上集结的地面部队,成为战争中的绝对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