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几个关键词汇,燕三郎身后的白猫立刻睁开了眼:“喂,不对劲。”
男孩+猫,莫不是指?
燕三郎嗯了一声:“他们不止在找柳老头。”他的耳力比从前灵敏许多,但还是听不见前方的窃窃私语。但他能察觉到不对劲儿。
杂耍班子里年纪最大的也就是四十出头,为什么会被兵头子直接扣下?
千岁给了他肯定的答案:“对,还有你。”
这时前方兵丁道:“上头要找的人,抱的是个长毛白猫吧,这明明是个橘色的。”
兵头子挥了挥手:“都找给他们,不可错放。”
那十来号人都被带了下去,不由分说。
听见千岁转述,燕三郎目光微闪,借着前方几辆大车遮挡身形,悄悄往后退去,不多时闪出主路,躲进灌木林里。
再走上小半刻钟,已经看不见镇子了,燕三郎才道:“官署怎会连我一起通缉?”
“那不叫通缉。”千岁懒洋洋地,“知会四城十乡,人尽皆知,那才叫通缉,就像柳老头子。至于你”
她打了个呵欠:“未必。”
“点心不买了。”燕三郎当即换了个方向,“只剩几天了,少生事端最好。”
白猫气得挠了挠书箱。
燕三郎却抿着唇静静思忖。要不是恰好赶上谷留镇的赶集日,这些小镇平时绝没有那般热闹,那么他一旦靠近镇门就会被扣押下来,恐怕跑都没机会跑掉。
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不过,谁会这样缉捕他呢?
燕三郎的好运气并没有持续很久。申时,他在路边一家饭庄打尖,刚要了一大碗鸡蛋打卤面,就有三名客人边吃边盯着他看。
这三人有胖有瘦,有壮汉有文士,但在燕三郎眼里看来,他们都是气血充盈,眼含精光的模样,显然有修为在身。
燕三郎佯作未觉,但这时已过了饭点儿,用餐的客人就那么三四桌,这些人的模样更加肆无忌惮。终于,热腾腾的面端上桌,男孩才唏里呼噜吃了两口,那文士忍不住就走了过来,笑着问道:“能坐么?”
燕三郎抬头瞥他一眼:“不能。”
每桌都是四人位,燕三郎这样说,即是不想跟他同坐。
这人说了句“好嘞”,忽然伸手掀开了书箱盖子!
藤书箱就放在燕三郎身边的座位上,他动作太快,燕三郎面条还挟在箸上,满脸愕然:“喂,你干嘛!”
三人目光瞬也不瞬望进书箱,生怕遗漏一点细节。不过令他们失望的是,箱子里只有几本书,零碎几件杂物,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不是。”文士将书箱盖子随手一扔,也不理会燕三郎,悻悻走了回去。
他的同伴抱怨道:“这一路都检查三、四个小鬼了。”
这文士倒是想得很明白:“若是好抓,早就落网,怎轮得上你我?”
他们视燕三郎如无物,男孩鼓着腮帮子怒瞪几人,见他们不为所动,也就坐了回去,继续吃面。他只是十岁孩子,没人会笑话他胆小。
燕三郎慢吞吞地用饭,心里很明白:有人在暗算他,以有心算无心。他不能带着千岁进城落脚了。
店里很快安静下来,客人们来了又走,好似方才的小插曲不复存在。很快,一海碗面条和两个粗面馍馍下肚,男孩才擦了擦嘴,站起来会钞走人。
他走出店门之前,那文士又望过来一眼,若有所思。除了没有那只白猫,这少年的形貌和被缉拿的小逃犯真是太像了。
官家的地盘是不能去了,燕三郎出店牵马,往融江行去。他记得来路上见过几个小村庄,不如就去那里借宿吧。
他骑着马慢悠悠走了一个多时辰,还不到酉时末,丛林尽头就出现了农舍,他还望见了袅袅炊烟。
正好赶上饭点儿了。
四周静悄悄地一个人都没有。燕三郎勒停了骏马,原地站了一小会儿,就有一道白影从灌木丛里钻出来,轻盈跳到了马股上。
马儿受惊,噗噜打了个响鼻,燕三郎拍着它的脖子安慰几句,让它继续缓步前行,这才扭头抱起了白猫,帮她将身上的叶片和细枝一点一点拣干净。
“累死了,脏死了。”她蜷在马鞍上享受他的服务,动也不动,但口里不忘抱怨,“我还遇见了好几只大耳朵老鼠!”
“一会儿找机会帮你洗个澡。”他特地翻了翻猫掌,见柔软的爪垫并无破损,这才放心。这种猫都是贵妇娇养,很少有机会独自穿越丛林,不过他自从中午见到谷留镇的异样之后,就知道不能再正大光明背着白猫上路了,千岁只好跟在潜在附近,跟他保持三十丈内的距离。
“洗猫。”千岁纠正他。
“对,把猫儿好好洗洗。”
正说话间,右前方、左前方和正后方的丛林中簌簌一响,有三骑奔了出来。
燕三郎一看,有些面熟,正是先前饭庄里的那三个无礼客人。其中的粗豪汉子见到趴在马背上的白猫,纵声长笑:“兀那小狗,凭一点雕虫小技还想骗过你爷爷?”
他们跟了一路,见到白猫出现,这才抓燕三郎一个现行。
燕三郎抿了抿唇:“你怎知我有猫儿?”
“猫如狗,我不知道你怎么办到的。”那文士笑了,没注意到白猫微眯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不过你箱里有一本书,书缝卡着一根猫毛。”
“多谢告知。”燕三郎恍然,声音诚恳,“我下回一定注意。”
是了,白猫时常掉毛,尤其春夏更是厉害,这一点无论是他还是千岁都不可控。他把猫儿移出书箱时也检查过两遍了,可是这样的小几率事件还是不可避免。
还有下回?这几人面色微凝。不过这个时候,空地上突然响起一个男声:
“燕三,你可认得胡成礼?”
众人都是一怔,下意识左右顾盼,却不见林中还有第五人。
哪来的?
这声音紧接着又道:“衡西商会将他请过来救急,结果他向各地署衙下令,暗缉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