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英雄?!
像最难改变的发出挑战?
这两句话既回荡在整个大厅里,又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包括楚丽华自己。
其他人对此的感想和震撼有多大楚丽华不知道,但是她当众说出这些记在心里,却又还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的时候,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自己又真正做到了多少?
但是,经过这一次,楚丽华相信,肯定带给自己的改变会比自己独自看书来得大的多。
——“楚楚,谢谢你!我想,我找到我为什么没有作用的原因了。或许是时间还没到,我太着急了。进而引发了我的怀疑,所以……
可以再多说点吗?”
楚丽华怎会不愿,“用近景特写,生活就是一部悲剧;但用远景特写,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大家都安静下来,等着楚丽华的下文。角落里的刘星霆,静静看着这群被区别对待的人群。
他们是不幸的吗?或许,他们才是幸运的吧。
没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根本不会珍惜光明。
那要感受到幸福,就太难了。
是呀。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没有心理学家吹嘘的那么大。
一个人最终的命运就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有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
楚丽华想到她学过的心理学,她突然有了一个新思路,“我们或许因为已经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感到沮丧,但是哦们可不可以把自己重生一下,把自己当作一个正是需要教育的孩子。
然后从理性层面上扮演自己的父母,相当于‘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先来看这样一个场景,小明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放学回家就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次都考不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就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什么遇到挫折困难时,悲观的想法就会这样给自己做出解释呢?
很明显,父母的这些解释,也是消极的,很容易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让孩子更加绝望,干脆放弃努力。
那如果我们的’内在小孩’这样悲观了以后,那么‘内在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化解‘内在小孩’的悲观想法,鼓励‘内在小孩’继续努力下去呢?
这样说着可能听着有些拗口,接下来我们就用父母和孩子来说吧。
如果一直活在悲观里,就会渐渐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事情失败的经历,获得了一种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成功的无助感。
刚才我们假设的场景里,父母的表现就很可能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如果我们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它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我们就会用这种消极的思维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会全方位影响你的生活。
悲观的解释风格,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会让人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这种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续一辈子。
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包括在之后发展成为抑郁症的可能。
还有,悲观的孩子对生活不会那么热爱,因为他们很难建立成就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这一定是作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不能悲观,也不是就直接盲目乐观。常见的第一个错误做法就是,把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
直接告诉自己要自信,这种掌控行为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还是先来举例子解释一下什么是‘掌控行为’,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比如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
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意了,我要开始召唤出我们的‘内在父母’来教育我们的‘内在小孩’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汤姆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套悲观的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姐姐。
有一天汤姆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汤姆在模仿姐姐,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汤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汤姆赶不上她。
汤姆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
后来他把积木扔向姐姐。汤姆的父亲看到了,就来安慰他,夸汤姆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
但是汤姆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汤姆的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汤姆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好了,举例结束了,你们觉得,汤姆父亲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
他的做法已经比我们刚才讲的小明的例子中,父母的做法好很多了;但他依然犯了个错误,就是他试图将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会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