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有些诧异的道:“之前外面的风声,臣妾也听人说过一些。只是一直以为是传言,是旁人以讹传讹的。毕竟那小姑娘我也见过,温温柔柔的,不像是闹事的人。不曾想外头的传说竟是真的,她真的带着人进京了。”
“闹事?”奉昀帝道:“也未必是闹事吧。朕知道,要敲鸣冤鼓,敲鼓之人自己都得坐笞五十,真是闹事,付出这样的代价,也实在不划算了些。”
他站起身,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朕还是亲自去外头,听看看他们到底想怎么说吧。苏公公,你跟我来。”
苏公公连忙跟上。
淑贵妃也赶紧侧身,行礼送奉昀帝离去。
她没有跟上去,跟了奉昀帝这么久,她也知道皇帝的性子,做正事的时候,她最好还是回避。
皇帝最讨厌的就是后宫干政,奉昀帝喜爱她,喜爱的就是这份云淡风轻,从不插手朝事,在她这里才最轻松。
但……
淑贵妃神色不定的想,关于唐宛央和段家一案之事,她倒是看不出来奉昀帝是个什么反应。
要说震怒,分明就不是震怒的神情,要说支持,倒也不见得。
皇帝一年比一年更加喜怒不形于色了,很多时候,她也辨别不出来奉昀帝的心思。
她身为萧家的女儿,知晓萧怜秋在唐府里因唐宛央而出现的麻烦。
淑贵妃当然不希望唐宛央顺利,甚至也如萧怜秋所盼的一样,希望能借着这件事,兵不血刃的除掉唐宛央。
但她在宫中,虽然有皇帝宠爱,反而必须更加谨慎,不能轻举妄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奉昀帝来到了御书房坐下。
不断地有内侍进来,将长安门的境况仔细的报与他听。
当说到唐宛央所说的“鸣冤鼓的人不止一人,一百来号人一共坐笞五十也不过一人半杖”时,绷着的脸也忍不住笑起来,笑骂道:“唐修谨还真是生了只小狐狸!”
苏公公在一边瞧着,奉昀帝这么说,面上的神情也没有一点震怒。
心里便回过味儿来了,至少唐宛央带着乡民进京鸣冤鼓这等大事,对于奉昀帝来说,并没有震怒。
奉昀帝的心里,没有怪责唐宛央的意思。
“皇上,这十几年来没人在天子脚下鸣冤鼓了……”苏公公道:“唐大小姐这回,可成了上京城的大事。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呢。”
“苏公公,你以为她这事做的如何?”奉昀帝问。
“这……老奴不敢瞎猜。”苏公公道:“只是不知道唐大人知不知道唐大姑娘这般行事。”
“当然不知道。”奉昀帝一笑,“这唐家小姐,连唐府都没回,就匆匆忙忙的赶到长安门鸣冤鼓,真有这么急,回府的功夫还是有的。要是唐修谨,绝不会让她行程如此匆忙,很明显,唐家小姐是怕横生变故,被唐修谨阻挠,才决定先斩后奏。”
苏公公看着奉昀帝,笑道:“唐家姑娘是个机灵人儿。皇上上回还赏了她呢,就是胆子忒大了些。世家小姐,谁敢做这些事,还和庶民们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