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玉、廷珑每日里去书房上课,卢先生教授廷玉极是用心,功课以讲解经书,习作时文为主,史集偶有涉及。
教授廷珑就随意多了,只每隔几日布置下新课业,究竟完成与否也不考查。廷珑乐得逍遥,仍旧每日上午去旁听高等教程,中午回后宅吃了午饭歇中觉,下午再迤迤然去书房写一个时辰的大字,先生布置的课业倒也没落下。
年终岁末,家中人情来往繁琐,姚氏料理家务打点节礼就叫何氏在一边看着。
转了年,廷瓒在翰林院任编修就要满期,张英原本打算让他走由进士入翰林,由翰林而入内阁的路。廷瓒性格内敛谨慎,又有张英照看,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但如今朝中形势不明,太子未立,党争倾轧愈甚,翰林院固然是清要之地,如今三年期满,必要散馆进各部主事,难免不为人拉拢或是打压,稍有不慎,就要泥足深陷。今上正值壮年,只要南边平定,第一要务怕就是要腾出手来收拾这一摊乱麻——考虑到这些张英决定让儿子外放到州县去历练,从县令做起,积累些地方上的实务经验,又可避开不测之祸。
姚氏心中不舍,一则为出京清苦,二则恐外面不太平,有个好歹。听老爷这样打算,半宿不曾合眼,想来想去,不肯耽搁瓒哥的前程,就每日里把何氏带在身边,细细教她人情来往上的讲究,待人接物上的规矩。何氏一一记在心里,为当家做准备。
这一日,张英下朝就在内书房里与廷瑞说话,原来,现管着皇家采买上人叫王福深,因拜了皇上身边最得宠信的大太监李德做师傅,巴结的好了,竟给他钻营了这么个肥差。他原先管着上用的器皿时就得了好大的名声,就是官窑里进上的器物,若不给他甜头也不许入等,说砸就砸了,人都称“王一刀”,盖因为心黑手狠,落在他手里定要大大的出血才行。此番廷瑞来部里销算旧账,支取下年的银子就落在他的手里,打听着这王福深生平又三大好——银子、宅子和戏子,就厚厚的送了礼,又在戏班子里赎了两个绝色的小旦送到他府上,再加上张英的面子,竟然痛痛快快就放了银子,还调了下年路引出来,解了铺子的大急,廷瑞就着急回去报喜。
忽听下人回报:“姚府二奶奶来了,太太叫请老爷过去。”
张英心知有事,起身到姚氏房里,见一个伺候的丫头婆子也没有,方氏正在东边椅上坐着和姚氏相对垂泪,身后立着个和廷玉年岁仿佛的孩子。见他进来,方氏忙忙起身敛容,用帕子沾了眼角。
张英坐了,姚氏便开口道:“二嫂娘家兄弟出了事,只说是为着给人家写的书题序,如今已经下在狱里,即日就要押解进京,唯恐牵累了家小,让家人带了儿子先逃了出来,二嫂来请你拿个主意。”
张英看那孩子规规矩矩的立在方氏旁边,听见说他家的事,眼睛通红着,强忍着眼泪。就问道:“这就是维信兄弟家里的然哥?长这么大了。”那孩子就噗通一声跪在地下,叩头砰砰有声,一句话也不说。张英忙上前,连扶带拽的把他拉起来,说道:“好孩子,你就在伯伯家住下,你父亲的事自有大人料理。”那孩子抬起头来,脸上眼泪混着泥灰已是一片混沌,脑门上起了一层油皮。姚氏见了亲下地去给然哥儿洗干净脸,细细涂上药。
方氏见张英留了然哥住下,心里稍安,又把事情细细的对张英说了一遍——原来是因为方维信给同乡孔见深所作《淮南集》写了序,新上任的安徽学政赵申乔揣测上意,知道今上最重教化,以此为由,拿住把柄,治了个为书狂悖之罪,把一干与此书有关的人悉数下了江宁大狱,不日就要递解到刑部大牢。
张英听说,大骂那赵申乔“禄蠹”,安慰道:“维信兄弟才名天下皆知,当今素来明察,不至昏聩严惩。当务之急是打点狱吏,不可叫他受罪。”又看了看那孩子,道:“这孩子在你那里无事便罢,有事还要寻到你家,便留下来跟我家廷玉一块读书吧。”方氏原本也是这样打算,讨了主意,交代了内侄儿几句,出门唤来跟然哥儿的老仆,自回去了。
姚氏把方以然也安置在廷玉的西厢,见那老仆年迈,又安排了原本给书房送饭的小厮柏木伺候。嘱咐了他先养伤,养好了伤再跟廷玉一同读书。又对家中仆役一概说是廷瑞的幼弟,只叫称呼少爷。
晚上吃了饭,姚氏把廷玉跟廷珑留下,说道:“西厢如今来了个小哥哥,是你大伯家的,比廷玉大一岁,以后跟你们两个一道读书,要称呼他哥哥。我一向知道你们两个都是友爱尊重的孩子,如今他远道而来,寄在咱们家里,父母又不在身边,正是孤单的可怜,你们两个更要小心语言,不可冲撞,轻慢了他,叫他难过。”
廷珑下学时看见姚氏眼泡微肿,正心下起疑。知道大伯家的廷瑞哥哥才到家,未曾说过弟弟要来,大伯家里也没有让个孩子孤身来京的道理,就知道姚氏有所隐瞒,也不点破,只和廷玉一起答应着。心里暗暗思量,这个新来家的哥哥不会是她那面瘫老爹在外面的私生子吧?看着姚氏肿着的眼睛,越想越觉得是那么回事。心里暗暗想:“果然,果然,男人不偷腥,猫都不吃鱼了!”
过了两日,姚氏就领着个跟廷玉年纪仿佛的孩子来,叫他们两个见礼,廷玉和廷珑都叫了哥哥。张英又带着去书房见了卢先生,从此每日和廷玉两个同出同进,一起上学。
方以然在张家虽然人人当他是张家少爷一样对待,不敢怠慢,但他家中遭逢大难,只带着一个老仆孤身逃到京里来,一路上风餐露宿,看尽世情,阅历渐开。此时心里极为惦记父母,日夜忧心,却恐怕辜负了张英和姚氏待他的苦心,神色上不敢稍露。叫他读书他便读书,把一腔心思全放在书本里。他自小聪明,原来在家里人人都称赞的,谁知到了这里,看廷玉比自己还小一岁,诗词文章已经做得锦绣,连七八岁的妹妹大字也写得像模像样,始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恐他人看轻,就十分沉下心来,跟着卢先生用功。
那卢先生本来以为世上再难找廷玉这样的良材美质,谁知又来了位堂少爷,竟然也是聪明透彻,一点就通的,更是老怀大慰,认真拿出十二分本事来,自诩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等方维信递解到了京里,张英知道以然心事重,也不对他说。一边联络乡梓同年奔走营救,一边打点刑部上下。幸亏方家有的是银子,不然,就是熬刑也要脱层皮下来。
此案牵连甚广,已上达天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张家因有官司缠身,长子外放,年也不曾好好过,全家除了三个上学的都忙碌非常。廷瓒编修任满,知彭泽县令,即刻上任,姚氏细细打点所需,又拨了家里得用的丫头,婆子给何氏使唤,连从小照顾廷珑的吴妈妈都给她带了去管事。张英也细细的访了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随长子一同赴任。姚氏唯恐任上清苦,执意将天赐留在府中,叫安顿下了再来接。
虽然家里忙乱,廷珑却一无所知,只安心在学里读书。没想到这种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强制性的教育非常对她的脾气,居然头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枯燥的古籍中品出了趣味。她本来就是做研究的,对学习没什么抵触心理。但是过去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纯,有很多压力,从没这么快乐的,像块海绵似的主动吸收着知识。
掩饰已经不必要了,卢师傅摆明了当她陪读,她爱做什么,来与不来都随她去,她也就光明正大的跟廷玉摆开一样的教材,真的当起陪读来。遇到不懂的就问二哥哥跟然哥两个。
以然因张家收留,又为他父亲奔波打点,正怀着十二分的感激,不知怎样回报,因而对廷珑十分耐心温和。廷珑出言相询,总要徐徐讲解,还担心自己用词太深了,怕廷珑听不明白,必要深入浅出的说上一车的话。
廷珑认定他是自己的私生哥哥,本来很为姚氏鸣不平,等想到他的身份,比自己这个占了人家皮囊冒名顶替的女儿不知名正言顺了多少。又看他对自己和廷玉都十分谦让,不肯露一点锋芒,可怜他自知身份尴尬,小小年纪就这样容让懂事,渐渐生了好感。这两人一个当对方是于自己有大恩的恩公之女,一个当对方是自己苦命的便宜哥哥,存了这样的心相处,自然十分融洽。再加上廷玉也是个省事的人,性格温柔敦厚,言语斯文,正喜欢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和他一同上进,所以三个小人处的十分和睦投契。
到了二月底,姚府老太君派人送了帖子,邀张府上巳日过府赏花。张英便让夫人自行安排,又叫卢先生给孩子们放一天假。到了那一日,姚氏便带着廷玉,廷珑,以然和几个家人回姚府看望祖母。
下车才走到垂花门,方氏已经带着哥儿、姐儿在二门迎接。姑嫂见了礼,小辈也行了礼,一行人就到老太君房里请安。老太君还是过年的时候见过廷玉,廷珑,早就十分想念,拉着手细细的问。又瞧见有个眼生的哥儿,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长的好体面。”方氏就附耳过去,轻声跟老太君说缘故。
老太君知道方维信下狱的事情,听说是他家的少爷就叫到跟前来细细的瞧,半晌,跟方维仪说道:“我看这孩子的气宇像是有福的,必能遇难成祥。”
又问以然:“然哥儿是属大龙的吧?我还记得……跟我们家清扬倒是同岁。”招手叫一直站在三房李氏身边的男孩,道:“清扬来,见见你兄弟。”
老太君看两人行了礼,笑呵呵对清扬道:“带着弟弟妹妹们去花园里玩去吧。”又吩咐伺候的人:“留心着些,别叫他们磕着碰着。”
一群猴子就跟刚从笼子里放出来似地,一眨眼就没了。
廷珑也跟着姚清芬,清芳,清芷几个一块到后园里去看花。
走到半路清芷就说:“那几朵破花谁家里没有,有什么好看,到我房里去,哥哥从南边来,给我带了只鹩哥,什么话都会说,可好玩了。”
清芬、清芳是主人,廷珑也无可无不可,几个人就顺着游廊去了三房的院子。三奶奶还在老太太房里应卯,院子里就几个小丫头。清芷吩咐小丫头取开水来泡茶,就有小丫头笑嘻嘻的应了,自去。
进了房里,廷珑只见满眼锦绣,家具是一水的填漆螺钿,磨的光闪闪的耀眼,软烟罗的幔帐,朦朦胧胧,如烟似霞。小丫头端上茶具来,姐妹几个对坐品茶。
廷珑略一沾唇,发现茶是好茶,只是水烧过了泡走了味,带着苦头,就不肯喝,只把玩手里的杯子。那杯子是粉彩的花卉,釉彩粉白光亮,绘画精细,要是搁在以后,这么一套物件够买套房子的。
清芬见她只看不喝,笑道:“珑儿又犯傻了,老太君就说,器物是给人使的,就只她反倒是给器物使唤的,看得过眼的东西都恨不能供起来。”
廷珑想了想不由笑了,她是做古瓷研究的,正是叫瓷器奴役着,以伺候这些娇贵物件赖以为生————老太太的话真是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