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谷王府
谷王朱穗身着衮冕,站在圜殿前,面朝祭祀宗社,三拜叩首。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
王府家眷惶惶不安,脸上都有泪水。
谷王妃牵着谷王的长子,跪在谷王身后,凤珠翠冠,红罗长裙,稍显平凡的面容,不见惊慌,端雅肃然。
“王爷,时辰快到了。”
锦衣卫和宣旨的中官在承运殿等候已久,却不敢贸然闯进后殿。
谷王终究是天子的亲兄弟,还有同母兄长蜀王在朝,虽被废为庶人关押宗人府,该给的体面还是要给。
王府祭祀之地,更不能轻闯。
谷王倒了,知道内情的都十分清楚,除非奇迹发生,例如永乐帝的脑袋被门夹了,否则,谷王这辈子都别想从宗人狱中出来。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将不再是宗室,只能作为普通百姓,一代代传续下去。
天皇贵篑,太-祖高皇帝亲子。
先有北疆威名,后有靖难之功。
如今却是英雄末路,被狠狠打落尘埃,再不得翻身。
如果皇位上坐的不是朱棣,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不可估量的变数,如果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如果不是错估了兴宁伯,如果……
太多的如果,朱穗再不甘心,也无法让时光流转。
余下的,只有颓然。
他正值壮年,领兵,谋略,治国,自认哪一样都不比朱棣逊色。
可他还是败了。
败得太快,败得无比狼狈。
谷王挺直背脊,刚毅的面容,虎目充血。
是朱棣让他看到了,只要握有实力,身为高皇帝亲自,皇位不再遥不可及。
也是朱棣让他明白了,皇位不是谁都能抢。即便有实力,能成功者也是寥寥无几。
“我这一去,恐再无相见之日。”朱穗缓缓起身,看着王妃,温声道,“好好教养灼儿。”
“王爷……”
“我已不是皇族,只是个庶人,更是罪人。”朱穗的脸上带着无限萧索,抚过长子的发顶,“灼儿就交给你了。”
“王爷放心。”谷王妃眼中有泪,语气却无比坚定,“妾定教导灼儿成才。”
“好。”
谷王笑了,笑得释然。
既是洪武帝的子孙,自然继承了朱元璋骨子里的傲气。便是败了,也不会跪地求饶,更不会堕了先帝的名声。
“孤洪武十二年生人,洪武二十四年受封,统领上谷郡地,宣府重镇。戍边御敌,屡次出塞,驱北元于漠北,安边民于城廓。历经大小百余战,无一不冲锋在前!孤乃太--祖高皇帝之子,大明藩王,不落祖宗之名!”
负手立在宣旨的中官面前,朱穗神情傲然,锦衣卫如何?今日,便是朱棣站在当前,他也敢言!
“孤沙场征战十余载,岂惧尔等鼠辈!昔年楚王兄不愿受狱吏-侮-辱,闭门-烈火--焚--身-而死。孤不比楚王兄,却也容不得枷锁上身!”
听闻此言,锦衣卫赫然变色。
奉命拿人的纪纲举起右臂,主动让到一侧。他身后的锦衣卫纵有不满,也不能违令,只得自动分开,单手按刀,为朱穗让开道路。
“请。”
锦衣卫让路,中官袖手恭立,朱穗一甩袍袖,仰首大笑,迈步而出。
“同知,咱们奉命拿人,朱庶人既已被废,何必如此礼遇?而且,他身着衮冕,大罪……”
“休要多言。”
面无表情的看了李千户一眼,纪纲在心中冷笑。还以为是个有本事的……难怪不再得杨指挥使看重,这样的见识,做个千户也是顶天了。
“莫要忘记,朱庶人是太--祖高皇帝亲子!”
造-反的大罪,只是废了王位,押入宗人府。
换成旁人,早就被请到诏狱里-舒-爽几个来回。
纪纲知道的内情不少,杨铎呈送御览的口供实据,七成是他经手。因此,他十分清楚,谷王联合曹国公和平王府,意图染指皇位的真相定不能公于世人。对朱穗,势必要“网开一面”。
掩耳盗铃也好,自欺欺人也罢。
总之,谷王被抓的理由可以是贪-虐-暴-戾,可以是不听直言,更甚者,可以是滥杀无辜。唯独不能是造-反。
这其中牵涉着平王府,平王妃病了,平王被改封贵州,事情的真相更要瞒着。
天子可以有个久病不治的儿媳,却不能有猝-死的兄弟,更不能有个要造老子反的儿子。
朱棣为了正名,整天把高皇帝和高皇后挂在嘴边,此事若传出去,无异于在他脸上狠扇巴掌。
如果是通过锦衣卫的口传出去,情况更加严重。
纪纲下定决心,回京之后,哪怕冒着被杨铎猜忌的风险,也要把李千户踢走,能踢出锦衣卫的队伍,更好。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早晚会被牵累。
脑子里转过许多念头,纪纲的表情却始终没有太大变化。
“李公公,请。”
“纪同知请。”
纪纲客气,李进比他更客气。能得侯显赏识,由尚宝监擢升司礼监,观事看人没点眼力价可不行。
锦衣卫没有给朱穗上枷,只除掉冕服,将他关进了囚车。
朱穗的家眷也要一同上京。从皇族贬为庶人,除了谷王妃和一双儿女乘坐青布马车,余下的王府家眷都要依靠双脚走到京城。
养尊处优多年,怎堪路途疲累。
锦衣卫没有苛待王府家眷,途中还是有女眷晕倒。哭闹装死毫无用处,被救醒,仍要跟着队伍继续走。连往日里颇受谷王宠爱,几乎要同王妃分庭抗礼的侧妃也是一样。
朱穗一家被押往京师,南京城里的朱高炽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南下。
乍一看,平王改封算不得大事。
洪武帝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北疆西南的不在少数,中途改封者不下五人。
定国安邦,戍边守土,保朱氏江山,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
不能承担重责,或是做得太好,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都能成为朱元璋调动儿子工作的理由。至于儿子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能适应当地气候,基本不在洪武帝的考虑范围之内,或是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反正老子的儿子多,这个不行,再换一个就是。
亲儿子不行,还有干儿子。
总之,坑挖了,就不会缺萝卜。
历史上,永乐迁都之前,北平基本和繁华不沾边,与蛮荒之地没多大区别。西南各府州县更是如此。
凭空一声炸雷,出现孟清和这个变数,北平大宁宣府等地才逐渐繁荣起来。紧邻老挝安南等番邦的广西云南诸州府也有了起色。
天子将平王从山东改封西南,或许是朝廷想要搞西南大开发,继广西云南之后,发展一下普安州等地的商业和农业,顺带锻炼一个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但是,平王改封的旨意是同谷王被废,曹国公被夺爵的圣旨一同下达,其中深意就值得推敲了。
莫非皇帝不是要锻炼儿子,而是平王无故犯了事,被谪去西南劳动-改造?
结合汉王赵王被召回京,有人猜测,天子是要立皇太子,恐怕还要废长立幼。
今上登基以来,一直未立皇太子,朝臣的上疏都被打了回去。这一次,莫非是要定下来了?所以才把平王远远的打发到西南,把汉王和赵王召回南京。
“天子属意的是汉王还是赵王?”
“平王未犯大错,圣上怎可如此!”
“平王仁孝贤德,宽厚待人。汉王赵王行布衣事,好武轻文,可为良将,难承国之重任!”
“古之贤君,当亲贤臣远小人。汉王赵王不辨忠奸,甘与狡诈之徒为友,不及平王万分!”
“以武安邦,以文治国!今上好武,若立汉王,穷兵黩武,又有小人在侧,恐非国朝之福!”
“废长立幼非国之福,必生祸端!”
“立皇太子乃关乎国本之事,我等必要上疏直谏天子!”
“对,此言甚是!”
由国子监生擢为礼科给事中的王给谏提议,上疏天子,入朝直谏。
“好!”
“此议甚好!”
在一句接一句的豪言之下,众人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
没资格参与这等“盛事”,只能冷眼旁观的礼科书吏暗暗在心里嘀咕,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又要摸老虎屁-股,找死去了。
怎么也不打听打听,为何六科给事中隔三差五就要换一茬,像割麦子似的。
连他这个不入流的书吏都清楚,皇朝立储非同小可,六部天官,五军都督府都是小心再小心,轻易不沾一点。
依今上的脾气,谁敢在这件事上明着和他唱反调,绝不会有好下场。
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的赵给谏,有从龙之功,不也是因为误判形势,被天子扔到贵州大山去教书育人了?
眼前这几位热血冲头的,去贵州恐怕都没份,到安南住几年倒有极大可能。搞不好,命都要丢在那里。
书吏微微眯眼,王给谏初来乍到,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和本事,煽-动众人同他一起上疏?
这事背后一定有问题。而且,话里话外的“小人”“奸佞”,只要听过京城传言的人都能猜出,被他抨击痛斥的是哪位。
书吏尽量放轻脚步,悄无声息的退出值房,走到廊檐下,挥手召来另一个刚进礼科不久的小吏,道:“有事吩咐你,且附耳过来。”
小吏不敢轻慢,认真记下书吏说的每个字,慎重点头,“您放心,小的一定把话带到。”
“这件事办成,就跟着我做事吧。”
“是!”小吏大喜,别看上头的言官老爷们威风八面,顶着天子不杀言官的金钟罩各种蹦跶,各种找揍,六科之中,真正盘根错节不容小觑的,却是这些经年的书吏。
让他递消息这位,虽然入职不到三载,却因童生出身颇受赏识。即使受身份所限,不能再向前一步,未来的前途也会相当光明。
如果不是他额角有伤疤,破了相,退了亲,另娶寡妇为妻,科举封官应也不是难事。
小吏咂咂嘴,想不明白,这位何时同兴宁伯搭上了关系,怎么偏偏要给兴宁伯传话,还不许自己道出身份。
越想越不解,干脆将诸多念头抛在脑后,先把事情办好再说。
此时,孟清和仍赖在应天府衙,不管府尹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硬是不肯离开.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应天府尹当真很想下令衙役,把伯爷架起来,直接丢出去。
案子都结了,死赖着不走是想干嘛?
天子早已下达旨意,诏令上写得清清楚楚,内容就贴在城门前,金口玉言,号召全民少读佛经,多读大诰。
更下令,民为国本,服田力稼轩,尊祭祖宗,奉养父母才会正道。
寺庙坐食于民,何补国家。严禁僧会司度民为僧,年满四十主动披剃男子,严核其家。
独丁者,有高堂父母需奉养者,妻子无助,幼子嗷嗷待哺者,均不给度牒,并罚劳役。若有男丁私下披剃,骗取度牒,旁人可告发,家人可抓回。涉事者一概问罪。
锦衣卫奉中旨查天下寺庙,有犯罪,私逃徭役军役,欠有债务的僧人,不管出家几年,一律详查。
查证属实,不抓人也不动刑,只将实情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城门和寺庙院墙外,请卫军和民户看守。
如果百姓不识字,还有小吏在一旁大声宣讲。
没听清楚?好,多讲几遍。
茶水县衙买单,嗓子哑了有医户给药,每日还有补贴,宝钞再不值钱,那也是钱!
不到半个月,各处被张贴了大字报的寺庙均苦不堪言。
往日里鼎盛的香火消失不见,山门前一片寥落。
“出家人万事皆空?”
赖在应天府衙不走的孟十二郎撇撇嘴,推开窗子,将装着字条的竹筒向外一丢,丝毫不担心会扔错了地方。
并非他一心同和尚过不去,道衍就是个和尚,还俗了也照样念经,他还不想欺师灭祖。
但和尚也分真和尚同假和尚。
真心悟道苦修,该得世人尊敬。
以寺庙为名霸占土地,敛财而不交税,人前阿弥陀佛人后酒肉穿肠,念的是哪门子经?
再者,杀人放火,逃-税-漏-税,欠债不还,爹娘和老婆孩子扔在一旁不闻不问,剃个光头就万事大吉?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京城之内,就有两所寺庙占田无数,香火供奉不息,却一粒粮食都不交。
锦衣卫上门勘录,僧人们还振振有词,甚至抬出了高皇帝组训。
朱元璋做过和尚,天下皆知。
朱棣眼眶子发青,也没太好的办法。他能下诏让军民少念佛经多读大诰,却不能拿这些和尚怎么样。
这种情况之下,“反省”中的兴宁伯积极发扬了为天子解忧的精神。
锦衣卫,动起来!
大字报,贴起来!
不打人,不骂人,锦衣卫讲究的是以理服人。
不吵架,不动手,照样让某些披着僧衣却内里腐朽之人自尝苦果。
普度众生?还是先普度了自己再说吧。
灭佛?
孟十二郎连连摇头,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他没那么大脑袋。
他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世人如何选择,不关他的事。
“动手的是锦衣卫,同本官何干?”
孟伯爷大义凛然。
想送神没送成,成功被歪楼,又-被-干净利落打发走,府尹府丞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连续十次铩羽而归,府丞哭得无比伤心。
府尹更伤心,他都十一次了。
苦读十余载,为官近二十年,学问和官场经验莫非都就饭吃了?
这世间,为何会有兴宁伯此等奇人?
擦擦眼泪,委实不是对手啊!
经天子下诏,锦衣卫多番行动,闹得沸沸扬扬的小旗自尽一事再无人提。围绕在孟清和身上的流言也不攻而破。
当和尚的少了,剃度的少了,还俗的多了,种田的也就多了。
甭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粮食增产是现实。
永乐帝很高兴,不能明着封赏孟清和,干脆给尚未回京的沈瑄送去黄金一百两,白银三百两,宝钞五百锭。赏赐的理由是“与国有功,为天子分忧。”
广西距离南京较远,消息不畅,锦衣卫张贴大字报的行动尚未走出湖广等地,沈瑄平白得了一大笔钱,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平定安南,皇帝给钱。
广西剿匪,皇帝再给钱。
平白无故,怎么又给钱?
送赏的中官满脸笑呵呵,“咱家恭喜国公爷。”
不等沈瑄提出疑问,将这批赏银的真正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沈瑄颔首,送走中官,看着一字排开的几只箱子,无奈的叹息一声。
国公爷表示,家里有个会赚钱的,尤其是会赚皇帝钱的,压力委实不小。
与此同时,平王已从京城出发,前往封地。
临行前,朱高炽进宫拜别帝后,提出要带平王妃一同就藩。
朱棣沉眸,手指一下一下敲着御案,直到朱高炽脑门冒出一层冷汗,才开口道:“你可想好了?”
“请父皇恩准。”
朱高炽跪在地上,脸色发白,硬是顶住了朱棣的压力。
又过了许久,朱棣才道:“罢了,随你。”
“谢父皇。”
朱高炽顿首,咚的一声,青石砖上留下了一片淡红。
启程之日,平王妃被宫人抬上车架,看着平王,泣不成声。
“你我结缡数载,你为我生儿育女,相伴多年。”朱高炽握住平王妃的手,道,“我终究是你的丈夫。”
平王象辂驶出南京,向南而去。
汉王和赵王的马队在山东汇合,一路疾行,乘船过江后,终于抵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