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节 复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说到中国的电影明星,胡水云明显是其中之翘楚,已经出演了多部电影.

逐渐的,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成为了城市居民主要的消遣之一.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不过,欧战相持不下之时,李秉衡也有心思将心思花在了新文化运动上面,电影,无疑是其中一大主流。

从1914年开始,中国开始后程发力,连续创办了多家电影公司,如英雄电影公司、中华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公司等等。

中国也逐渐的开始拥有了一批从事电影事业的人才,并且拍摄了大量的国产影片。

在上海黄埔,甚至开始被人称为“中国的好莱坞”。

最近李秉衡的心情一直有些略微的亢奋,那就是他亲自参与制作的一部电影,将会在近期上映。

由于当年南华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得华人投身于电子工业领域,并且拥有了领先于世界的技术。

声频真空管和光电管的发明以及录音还音设备和技术的逐步完善,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才为电影的首次重大技术革命——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奠定了技术基础。

经过了这么几年的努力,终于将有声电影所需要的技术完备,使得中国电影公司有能力将有声电影推向前台。

英雄电影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在秘密的拍摄着一部有声电影,想要给这个世界一个惊喜。

张石川也打算争一口气,靠着这一步电影将国产电影打入美国的电影事业发达的国家,走向国外市场,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跟李秉衡的观点,不谋而合,文化,是要走出去,给人家看的,凭借文化上的征服,才能真正的征服世界。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中放映了一部表现外国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轰动,被称为西洋影戏。

从此,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人也纷纷把自己国家的影片输入中国,在酒楼茶肆中放映。

这让中国有识之士感到了忧虑,所以,出现了一批致力于中国电影事业的先行者。

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京剧是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熟悉的剧种,谭鑫培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

任景丰当时的选择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因此,影片大获成功。报载,放映时有“13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当然,由于那时还是默片时代,所以任景丰等人只拍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或舞蹈比较多的场面。

张石川倾向于故事性,而不是杂耍般的堆砌,这点让李秉衡很欣赏,所以才将他招致麾下,希望能够由他来打响头炮。

虽然李秉衡投资的英雄电影公司已经连续出品了十余部电影,但是有声电影还是头一回,这不,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头一回。

过去几家电影公司都想要将电影送到国外去,但是都被李秉衡否决,要送出去的,必须是精品,否则,只有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才是王道。

过去有几家小电影公司都是美国人与其他国家投资的,现在已经被彻底的挤垮,不仅是中国的电影制作技术还是电影拍摄技术,都开始发生了大规模的变革。

这些技术绝对领先于世界,许多灰溜溜离开上海的外国电影人如此感慨。

远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

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

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有声电影又称“有声影片”。

在20世纪开始的第10年代里,法国亨利.约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经有了成就。同时爱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国,海普华斯、劳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国,麦格努森和保尔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也获得同样的成果。

但是,此时电影还始终停留在无声艺术的阶段。人们已知道如何将动作和台词同步起来,利用压缩空气来扩大声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剧院的6000观众都能够听见,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带有浓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

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到1914年,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留声机是从电话机产生的,而电话机本身则又是从电报机发展出来的。无线电报——和电影几乎同时发明——和以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李.德.福尔斯特发明)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

“蜡盘发声”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

这是后世世界历史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而李秉衡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鸦片战争》上采用的也是这种技术。

阴沉沉的天幕下,画面中,掠过北京紫禁城的宫殿群,古朴深沉,让人心头感到略微的压抑。

画面一转,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列风帆战舰劈波斩浪,圣乔治十字旗在这些老式战舰上飘扬着。

阳光明媚,船上的洋人们军装崭新,甚是耀眼。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够正视与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当画面停顿在英国战舰那黑森森的炮口上时,忽然出现了这句对白,在电影院上空回荡着,余音绕梁,让许多人惊呼起来。

画面再次的转到了北京宫殿群,天气越发的阴沉,开始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在人们的耳边响起。

许多人侧着头倾听,“这是雨声,是雨声?”

随后画面中穿着满清官服的官员互相之间的对白,更加的让他们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现在正在观看的,是一部有声电影。

整个过程,他们一直紧张的关注着。

是的,对白的声音,音乐的声音,各种声响,不断的震动着他们的耳膜。

在欧洲与美国,这部电影是同步上映的,许多的外国人见证了这一历史。

影片中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那一幕深深的留在了外国人的脑海里:他把从英国商人那里缴获来的两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熊熊烈火烧掉了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鸦片,也烧掉了英国商人的嚣张气焰,看得老百姓拍手称快,林则徐的身影在许多的外国人眼中变得无比高大。

是的,李秉衡就是想要树立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并且批判英国输入鸦片、动用战争武器的卑劣行径。

影片讲到英国的大臣咨询英国当时的女王维多利亚是否发动对中国的作战;而维多利亚女王是如何回答的呢?

她说:“对于那些贩卖鸦片的可恶的鸦片贩子,是她的话她也早以将其投入监狱里了,但是如果中国因此而关闭国门,那就是她及大英帝国所不能容忍的”。

这句对白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若有所思,随着剧情的进展,他们越来越投入到这部电影当中。

当他们的耳膜被震天般的战舰炮击时的声音震痛时,他们的心也被揪紧,不,这不是场实力相称的战争。

毫无疑问,中国肯定输掉了这场战争,因为,他们太落后了。

可是,落后了就要挨打吗?

不但是所有观看的华人在反思,许多外国人也在反思。

明知道鸦片有害,还要用战争手段输入鸦片,并且,强迫中国开放口岸开放市场,使得外国人拥有特权,然后便是铺天盖地的不平等条约。

随着影片最后,以一只满眼“含泪”的石狮子告终,许多人心情激动,但是却带着几许抑郁。

成功了,这部电影成功了。

接连几天,世界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这部影片的报道,不乏赞誉。

虽然也有许多报纸不断的予以诋毁与打击,但是,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还是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鸦片战争》已经拍摄完毕半年,但是李秉衡一直没有将它推出。

因为,他希望可以一次性的退出三部电影。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

《火烧圆明园》也已经制作完毕,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甲午战争》,很有希望能够在年底上映。

正当《鸦片战争》掀起的热潮还未降温之时,一个半月后,临近圣诞节,中国再次在全球同步发行《火烧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火烧圆明园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部影片开头的字幕与旁白,便已经让观众们的心情开始了激荡。

从一开始,观众们就被画面中圆明园的优美震惊了。

这显示出了导演极为精湛的手法,因为,谁都知道,在中国,圆明园已经是一堆废墟,硬是在各个大型园林之中取景,巧妙的再现了部分的圆明园景致。

但是遗憾的是,再怎么取巧,也无法复制圆明园,将它原原本本的重现在世界人民眼前。

整部影片的拍摄,制作组都是满含着泪水与压抑完成的。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影片中,画面不断的闪现着这些景色,它们来自全国各地,让观众看得赏心悦目。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观众们都被惊呆了,不是因为居然有这么一座宫殿,而是因为电影公司强大的能力。

圆明园,中国皇帝的这座夏宫是“东方情调”最典型的代表,是曾在18世纪横扫欧洲园林设计的“中国风”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于1749年出版过一本关于圆明园的著名著述;1753年,瑞典国王就在斯德哥尔摩以外的夏宫建造了“中国宫”;1761年,英国人为威尔士公主奥古斯塔修建了一座中国宝塔,后来那里成为英国皇家植物园。

正如王致诚所说,要让欧洲人明白圆明园到底像什么,这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作为整体,它无法类比于我们的建筑方式和建筑学规则”。它太庞大,太多元,太优雅,太昙花一现而又根本无法抗拒。

欧洲人对圆明园还是相当熟悉的,因为曾经在数百年内,它都是欧洲上层人士的幻梦。

法国作家雨果形容它,是“幻想的原型”、“月宫般的仙境”、“大理石建造的梦”。

1860年10月7日闯入这座世外桃源的欧洲士兵,被它的壮丽景象彻底征服。法军总司令孟斗班写道:“在欧洲,没什么东西能令我们感到如此奢华。”圆明园让这些人眼花缭乱得无以言表。一名法国士兵阿尔曼得.鲁西写道:“看到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头晕眼眩……突然之间,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真实可信。”

紧接着,破坏开始了。48小时里,圆明园成了一场“有组织劫掠”的目标。士兵们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鲁西记载道:“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铜器和雕塑” ,这是一场令人错愕而迷幻的狂欢,“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觉”。

最后,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八世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卜鲁斯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由于不少楼阁由易燃的松木构筑,卷着松香的浓烟一连数日弥漫于北京北郊的天空。

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吓倒了,许多的人尖叫了起来,女士的哭喊声此起彼伏,这是在英国伦敦的电影院。

许多人流下了耻辱的泪水,为着人类璀璨的文明被毁灭,他们的心中满是遗憾与悔恨。

更多的人是心情复杂的看着眼前的画面,虽然他们对中国之前很是不屑,但是,影片还是深深的震撼了他们。

影片结尾,圆明园的废墟,杂草丛生,在夕阳下无比凄凉,再也没有影片刚开始时的华丽堂皇,强烈的反差瞬间淹没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再也没有一双眼睛能够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天赋和品位了”,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语气中毫无愧疚,“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现在,咱们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第二天的《泰晤士报》,便刊登了电影观后感,其中就醒目的刊载着这位当年的英国牧师名言。

“火烧圆明园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直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大帝图书馆及哥特部落践踏罗马相比肩。”

当年法国人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而且,这一暴行是两个国家所谓“教化”非欧洲世界的代表性行为。

“火烧圆明园充分说明了这一行动的伪善及其种族主义根基。在欧洲文明国家间,此类文化毁灭行为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显然未被包括在这一道义原则之内。”

“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个教训,它在今天仍记忆犹新。”

各种各样的评论占据了所有的版面,叫嚣、谩骂、赞扬、同情、肯定、敌视、安抚,等等。

英法两国政府一直保持沉默,这个时候,他们似乎没有勇气出面说出任何的言语。

而在中国与南华,许多报纸上,醒目的出现了两个字,“复仇”。(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收了幼年大佬们做徒弟嫡女娇妃穿成绿茶女配后我出道了命之奇书重生后我回苗疆继承家业农家娘子美又娇女配她天生好命她的4.3亿年重生后成了大佬心尖宠恣意风流
相关阅读
青铜王座逆青光元纪灵帝可编程世纪笑盗墓群雄逐蛇异世之江山美人至强传承深渊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