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节 粮食危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1921年吗?

威廉二世对于李秉衡提出的,只要同盟国坚持到1921年英日同盟约满,而英国拒绝将日本剔除出协约国阵营的话,那么南华与中国会考虑加入同盟国作战,这让他感到振奋与激动。

中华联合舰队的胜利,震惊了整个世界,改变了远东的格局。

加上“鲨鱼舰队”这个搅局者,可以牵制英美的海上力量。

德国公海舰队到现在实力未动,并且已经缩小了与英国主力舰队的差距,如果不是美国海军的拔刀相助,威廉二世甚至已经在考虑是否主动挑起与英国主力舰队的决战。

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与南华加入战争,那么美国不得不选择保卫本土,防卫太平洋,美国远征军只能选择回撤本土防御。

从远东到中近东,再到地中海,中国与南华有能力将大英帝国的核心殖民地置于险境。

威廉二世冷笑着,发出了嘲讽般的冷哼,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的供给,甚至连北非也岌岌可危的大英帝国,还能依靠什么来抵挡德意志帝国的雷霆万钧。

中国与南华的百万陆军实实在在的可以为战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整个世界最缺乏的不是重炮,不是毒气弹,而是步兵。

中国有5万万人口,一个庞大的兵源基地。

失去了海军的日本,已经无法给中国与南华造成威胁,加上没有了俄罗斯这个后患,谁都不愿意来招惹这个对手。

中国——南华集团值得拉拢,也值得威廉二世去履行这个约定,坚持到1921年。

对于这点,威廉二世充满了自信,没有人能够击倒德意志帝国,除非是它自身不想再继续战争。

李秉衡仔细分析过,德国无法坚持下去,主要原因便是:西线消耗战积累的巨大损失;多条战线上的流血牺牲;封锁造成的缓慢而无情的经济压力;食物短缺和厌战情绪;布尔什维克的破坏和宣传;自由主义者对德国君主专制的不满。

实际上,德国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将是德国颓势明显而协约国开始占据上风。

虽然德国军队仍然骁勇善战,但是盟国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李秉衡并没有把握,土耳其与奥匈帝国能够像德国那么坚挺。

对于他来讲,同盟国胜利也好,战败也好,并没有太大的干系,他只想彻底解决日本的威胁,从此可以专心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也好,法国的越南也好,他并不感兴趣。

只有一个澳大利亚让他有些左右为难,但是,从后世的经验来看,经济侵略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德国真的能够坚持到英日同盟约满,那么李秉衡有把握可以迫使英国将日本剔除出协约国阵营,因为一个自保都成问题的日本无法给欧洲的战争带来任何的帮助。

香港问题,也可以在那个时候来一并解决。

关键是,德国能够坚持到1921年吗?

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李秉衡自己也很没有底。

他没有能力去主导德国的战略倾向与国内的各项战时纲领,只能依靠不断的努力去推动。

德军总参谋部制定战略所依据的是好大喜功的幻想和德国“超越一切”的妄自尊大的观念。

德国同半个世界打了仗,它的军队显示了勇敢、遵守纪律和无与伦比的战术技能,拥有鲁登道夫这样的战术大师,胡蒂尔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将军,霍夫曼这样的战略家,但是当时及后来重大而突出的弱点是要求德国士兵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个出自君主专制集团睥睨一切的目标,出自几乎是轻蔑地过低估计敌人的目标。

德国军队依然为着给了美国佬当头一棒而沾沾自喜,没有认识到汹涌而来的美国人身后,是大把的美元,大量的人口以及世界第一的工业。

进入1919年后,世界范围出现了粮食危机。

粮食,已经成为了影响战争走向最为重要的物资。

这得益于李秉衡“丧尽天良”的“农业恐怖主义”,为了这些行动而付出的资金,在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之后,已经全部收回,并且为粮食出口大国中国与南华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协约国的水稻主要来自中国、南华、印度与亚洲殖民地。

小麦则来自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等国家,过去俄罗斯也是小麦生产大国,可是现在俄罗斯内战使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粮食危机。

而玉米生产,美国是世界第一,其次是中国、南美诸国、南华、印度。

除了玉米生产,其他粮食出口大国第一的位置,都已经被中国占据。

可以说协约国最为依赖的便是美国与印度,其次便是澳大利亚与加拿大。

不过印度的粮食生产已经跌至开战前的57%,西班牙流感带给印度人永生难忘的噩梦般的回忆,也使得印度紧缺劳动力,尤其是健康的劳动力,加上农业病虫害的泛滥,印度的粮食出口成为了协约国的心病。

澳大利亚也是重灾区,英法在亚洲殖民地同样如此。

美国与加拿大略微好些,但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粮食生产大国中国与南华也隔三差五的便要通报“自然灾害”与“粮食减产”,但是世界上各大粮食黑市上的粮食大部分都是中国与南华提供的。

可以说,整个世界还没有从西班牙流感与各种疫病以及农业病虫害中恢复元气。

中国历史上的每次皇朝更替尤其是外族入侵,都是自然灾害频发年代。

世界也有定论,地球每过一定年限,便会进入小冰河时代,造成自然气候怪异,大旱与洪涝灾害加上病虫害。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地球明显是处于多灾期。

这让粮食生产大国美国感到了担忧,毕竟,继续这么下去,粮食价格走高,将会给战争带来不可预测的变化,也会给各国政局带来动荡。

近期中国与南华同时开始实施粮食出口管制,并且严厉打击投机倒把与囤积居奇,政府以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

这不仅意在提高农民收入,也是进行合理的调度。

以粮食出口为手段,迫使协约国做出外交让步,并且继续促使国外粮食价格的攀升。

中国更是宣布建立粮食储备计划,将会实施大规模的粮食存储,以备不时之需。

这更加使得国际粮食市场充满了动荡,而粮食黑市则日益火爆。

中国生产的粮食光是出口至同盟国以及俄罗斯内战三方,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英法等国接连提出抗议,要求中国立即取消粮食出口管制,禁止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投机倒把,赚取高额利润。

不过中国政府以粮食储备的名义拒绝,中国向来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受自然灾害荼毒也最为严重,考虑到目前地球处于“自然灾害高发时代”,中国政府提前备战抗灾。

中国各地的报纸也开始了长篇累牍的宣传,普及抗灾知识。

南京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建立了防灾制度,在各地进行紧急演练。

李秉衡早就想建立自然灾害防范与应急体系,将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1882到1890年,黄河也曾连续九年发生漫决,滔滔黄水始终浸淹着黄河下游数省的广大地区。由于新河道大部分河段均流经山东省,山东也因之而成为黄患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该省在改道后的56年中,决口成灾的年份就有52年之多,大小决口总数共达263次,平均每年决口4.7次,相当于改道前的16倍;决口成灾面积共计966县次,年均17.3县次,为改道前的7位。”

“1867年汉江全流域性大洪水、1870年7月长江上游大洪水、1875年晋西大洪水、1882年6月皖浙大洪水、1885年珠江流域大洪水、1886年8月直隶滦河大洪水、1888年8月奉天大洪水、1892年7月晋北大洪水以及1895年8月山西南部大洪水,其中1870年的长江大洪水是该流域830余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1876至1879年间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特大旱灾即“丁戊奇荒”,竟饿死病死1300余万人,灾情之惨酷,不仅为有清一代所仅见,在中国几千年的灾害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当时受灾较轻的晋北地区,十三年之后即1892-1894年终于再罹浩劫,两年之中就有100万人沦为俄殍。”

“1892年至1893年冬季,据考证即是过去170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寒冷的年份,整个淮河以南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1840年到1912年,我国共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14次、死亡千人以上的地震11次、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2次,其中尤可值得注意的是1879年7月1日在甘肃阶州发生的里氏8级大地震,仅震中的阶州、文县有数据可查的就有4万余人被压毙或被有可能是地震引起的洪水吞没。”

李秉衡授意各大报纸宣传清末这个自然灾害频发年代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以此来警醒国人,不要沉浸在太平盛世之中,更是意在搪塞粮食出口管制带来的反弹。

大约从19世纪初开始,中国各地的自然灾害即相继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至三、四十年代显著增加,而且愈演愈烈,大洪水、大地震、大旱灾、大瘟疫、大风、奇寒似乎不期而遇地汇聚在一起,交相并发,并在七八十年代达于极点。

李秉衡特意从“南海王子”上的电脑中查到了这些资料,发现这一时期导致万人以上人口死亡的重大灾害,综括起来计有27次,死亡人数15776442人,而从1840年到1911年的72年中这样的灾害共48次,死亡总数为17275634人。

这个数字公布于众之后,掀起了阵阵热潮,导致国人纷纷关心政府对自然灾害预防与应急进行的努力。

“国家兴盛来之不易,前途漫漫,当不忘根本,时刻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可因为一时的繁荣而固步自封。”

事实上,李秉衡并不满意中国的繁荣程度,后世的苏俄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强国道路,而中国得天得厚的时代条件,至今没有实现像南华那样的大飞跃,这实际上是过去的惯性阻力导致的。

他依稀记得1920年有海原大地震,所以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进行自然灾害防范与应急体系上的构建工作。

其实中国正在处于一个自然灾害稀少的间歇期,直至30年代,才开始略微反弹。

后世的中国正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成就了黄金十年,使得日本在30年代中国重新出现自然灾害频发后断然入侵。

唯一不足的是,这个时期地震开始变得频繁。

海原地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

海原大地震还在全国范围内揭开了一个相当长的地震活跃期的序幕,后世的资料显示,从1880年开始直至李秉衡穿越前,是中国近代500年来来继1480-1780年之后出现的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比如汶川大地震与青海玉树大地震)

所以,对地震的预防与应急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建立粮食储备计划,有着多层意义,不仅是防范灾年的粮价波动,保护农民利益,也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掌握国际粮食价格走向,防范外部粮食危机对国家的伤害,使得中国粮食市场化且避免风险,作为外汇储备的有力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粮食缺乏的年代,这更是一招好棋。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地方由于缺乏粮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比如日本,目前无法从朝鲜与台湾得到粮食,造成的粮食危机更加的严重起来。

饿殍遍地,随处可见饿死的日本国民,但是国家却无可奈何,没有任何的办法来挽救。

美国援助的粮食毕竟有限,而且,过去几年的缺粮时日本大量依赖于中国,导致中国停止对日本出口粮食之后,日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猝不及防,几乎陷入崩溃。

没有粮食吃,只一个字,惨。

整个1918年,可以说是日本民众抢米的一年,因为抢米而引发的暴动与惨剧数不胜数。

日本民众的贫困程度也达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几乎就是水深火热之中,离地狱一线之隔。

由于日本经济的困顿,使得日本政府为了走出经济低谷,不遗余力的扶持垄断资产阶级以及大地主,走欧洲道路。

农村中地主占有全国一半左右的土地,而70%的农民没有一点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成为日本农村中阶级对立的一个尖锐对比。

近年来,日本地主向农民征收地租,采用最落后的实物地租形式。不论丰年或歉收,农民要把全年收获的一半甚至3/4向地主缴租。由于地租高昂,加上生产技术落后,日本农民通常只能向地主租入小块土地进行耕种。其结果是日本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广大农民群众不能不长期挣扎于饥饿线上。

加上李秉衡指示的“农业恐怖主义”,在日本大地上乐此不疲的进行着播散,日本农村状况进一步恶化。

所有的一切,都在推动着日本向着军国主义的道路发展。

封建剥削即使在城市工业中也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工厂里还保留有实物工资和以劳役偿还债务的制度;对女工和童工的残酷剥削,更是资本家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

尤其残酷的是在工业中广泛地采用奴役性的包工制,工人等于是奴隶一般,让底层民众充满着绝望。

如果说过去李秉衡的布局摧毁了日本经济繁荣的根基,那么,日本的垄断资本家与蕃阀势力、地主阶级,则是回过头来依靠向日本国内民众的吸血而继续存活下去。

李秉衡之所以不遗余力的继续在粮食问题上卡住日本,就是想要进一步挑起日本的内部矛盾,让日本的那帮吸血鬼们能够得到应用的对待。

在政治上,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国家。天皇制度在日本形成了一套军事的警察的官僚机构。它一面依靠着地主阶级,另一面又依靠着资产阶级,代表着这两个剥削阶级的利益,奉行着有利于这两个剥削阶级的政策。

日本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他有权颁布和批准法律,召开和解散议会,对外国宣战或媾和,任命和罢黜国家重要文武官吏,做军队的最高统帅,等等。其实,天皇不过是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志来办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真正统治日本的是垄断资本家、封建军阀和大地主,他们靠着天皇制度这一专制统治的国家机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像一座大山似地压在广大的日本人民的头上,残酷地奴役、榨取着日本人民。

没有了粮食,加上粮食缺乏而导致的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日本的国民越来越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起来反抗。

如果说去年只是抢米骚动,那么,今年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收了幼年大佬们做徒弟嫡女娇妃穿成绿茶女配后我出道了命之奇书重生后我回苗疆继承家业农家娘子美又娇女配她天生好命她的4.3亿年重生后成了大佬心尖宠恣意风流
相关阅读
青铜王座逆青光元纪灵帝可编程世纪笑盗墓群雄逐蛇异世之江山美人至强传承深渊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