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瓦斯托波尔即是一座军港也是一座要塞,自从乌克兰在1783年并入俄罗斯帝国以后,这里便一直是俄国境内的战略要地。这里位于黑海北岸,向南经过黑海海峡可通地中海,往北经克里木州府辛菲罗波尔可直达莫斯科。
1854年11月5日,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已经进行了41天。大小数十场战斗使得塞瓦斯托波尔城外的工事弹痕累累,可这座坚固的要塞依旧在俄罗斯人的手中。并且俄军不失时机的开始对联军实施反攻了
天色还没有亮,俄军便开始实施这次的进攻计划。整个战斗的总指挥由纳希莫夫海军中将担任,索伊莫诺夫率领1.9万人、38门炮,沿基连山谷向东南方向进攻;离索伊莫诺夫部约5公里处,巴甫洛夫率领着1.6万人、96门炮,从因克尔曼桥向南进攻。西面支队则由彤伦堡统一指挥。戈尔恰科夫指挥的2万人负责牵制法军并攻占萨朋山。南部要塞守军则以火力支援进攻部队,并派小分队出击,借以吸引法军的注意,此外,还以6000人掩护通往巴赫契萨赖的交通要道。
这次俄军的目的很明确,准备从英军阵地打开缺口,继而扩大战果。
然而事情的展并不如俄军想想的那样轻松,行军在路上的俄军现身边烟雾弥漫,当他们到达预定战场时,这里已经大雾弥漫。
此时正好是凌晨6时许。索伊莫诺夫已经顾不得许多,他向部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枪声和炮声突然在战场上响起,将克里米亚半岛宁静地清晨撕碎了,俄军在大雾中以纵队阵形向英军阵地起进攻。
英军的阵地成尖刀形状,两线布置。第一线第二线15000人,36门炮。面对俄军突然的进攻。英军良好的素质和优良的装备及时挥了作用。在印度战场上吃了中国军队的亏以后,英国步兵的标准配置已经是米尼步枪。这种枪虽然明自法国,可是以英国强大地工业体系要仿制是很轻松的。因此英国在对枪支地性能有了提高的需求后,米尼步枪开始大量装备英军。
这时英军和俄军开火以后,这种有效射程达到500码的米尼步枪对俄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尚未全面换装的俄军只能不断的靠近英军阵地以求手里的滑膛枪能够有效的杀伤英军。
幸亏不管英法所装备的米尼枪支也好,俄军的滑膛枪也好,这时候地枪支都是命中率不太高的武器。和中国的步枪相比两种枪的性能差距都在量变的范围而没有达到质变(他们从帝国买的枪都装备给了首都的精锐部队,只有普鲁士目前全军完成了换装。)。这样俄军的劣势也并非不可以一战。事实上俄军在这场战斗中在武器出于劣势的情况下打的极为不错,俄军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打退联军多次的进攻。
在索伊莫诺夫地部队和英军猛烈交火的时候,按原定计划,巴甫洛夫的部队应该攻击英军翼侧。但很不幸的是,后者因因克尔曼桥未及时修好,而耽误了时间,这样战役一开始,两支主攻部队就丧失了协同。使得英军有了机会迅调整部队,支援一线阵地。
英军的一线阵地位于一座微微隆起的丘地,丘地连绵数公里,其一面临海,一面靠着法军阵地萨朋山。俄军要攻占高地,需要通过一片崎岖地道路。这条道路因为刚下过大雨而变得泥泞难行。这些因素给俄军带来的极大的困难,被投入到前线的俄军因为拥挤而被英军的炮火无情的轰炸。
不久索伊莫诺夫麾下所属的38门火炮也在附近的高地开火了,有了火炮的支援俄军的情况立刻得到了好转。
当战斗进行到天亮地时候,大雾已经渐渐散了,索伊莫诺夫地望远镜中俄军已经突破了多处英军阵地。
这时有一对英军骑兵朝着俄军后翼的炮兵阵地冲了过来,索伊莫诺夫淡淡地向身边地副官吩咐了几句。
命令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了下去,所有俄军火炮调整了目标距离。
进行冲锋的是英军轻骑兵旅长,旅长卡迪根子爵奉命率领麾下673名骑兵突袭俄军炮兵阵地,希望能减少俄军炮兵对英军阵地造成的威胁。
随军记者拉塞尔在泥泞的高地上有幸而又不幸的目睹了这场震撼人心的骑兵冲锋,他在给《泰晤士报》的战地通讯中写道:“现在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忧伤和悲痛的灾难。唐.吉诃德袭击过风车。但也没有像这些英勇的士兵那样鲁莽和轻率,他们连想都不想就向前猛冲。几乎肯定是白白送死……。”
卡迪根子爵无从得知拉塞尔在高地上正以忧伤的目光中注视着这一切,他在队伍中间高高扬起手中的指挥刀,高声呐喊着:“英格兰的勇士们,用敌人献血染红你们的铁十字勋章。”
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六百多名披着红彩的骑兵,在壮烈激昂的战斗气氛中豪迈地向前冲锋。铁蹄的撞击地面出的巨大响声甚至不能被炮声掩盖,他们看起来像一条铁马金戈的洪流,似乎没有能够抵抗他们的事物,能够粉碎挡在铁蹄前的一切。
可事实在顷刻间颠覆了,将真实还原在克里米亚的铁血战场上。
距离俄军1200米的距离时,沿线的俄军全部开火,38门大炮泻出潮涌般的烟雾和火焰,从中穿过的致命的子弹嘶嘶作响。齐射的子弹使人和马的尸体飞散,被受伤或无骑手的战马载着穿过这块旷野。英军无力支援,他们只能亲眼看着轻骑兵旅投向死亡的怀抱。
卡迪根子爵是一个认真执行军令的标准军人,眼前的惨状并没有令他退却。眼看前方投入的骑兵战线被打垮了,第二线的人马又冲锋了过去,在卡迪根子爵的指挥下,英勇的英国骑兵一刻不停,也一刻不放慢度。在俄军设置的密度极高的38门大炮的轰击下,这支队伍人数逐渐减少,钢铁的闪光在他们头顶上形成了晕雾,他们的许多的同伴临死时的呼叫声像是喝彩,于是他们飞快地冲进了枪林射出的硝烟中。但是,在他们尚未越出人们的视野以前,平原上已布满了人和马的尸体。他们除了面对滑膛枪的正面射击,还受到两边小山包上炮群的夹击。(未完待续)